上周带完暑假游学团回国,看着机场里埋头刷短视频的孩子们,恍惚间有种时空错乱感。在剑桥的游船上,在北京首都T3航站楼,那些被手机吸走魂魄的年轻身影如同复制粘贴。
这个场景我太熟悉了。在圣三一学院门前,当我第三次把玩手游的学生从自行车流中拽回来时,后背惊出的冷汗还没干透。中国父母花四五万送孩子游学,可能想不到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会把《王者荣耀》打到康河边上。
最魔幻的对比发生在剑河撑船时。左边是剑桥学霸声情并茂讲述牛顿苹果树的故事,右边是中国孩子围着充电宝开黑。阳光正好照着他们泛着蓝光的脸,活像一群行走的荧光水母。
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的“电子僵尸"。当我们在夏校没收手机时,他们能写出充满灵气的英文诗歌,会为了辩论赛通宵查资料,户外拓展时比谁都玩得野。可只要摸到手机,整个人就像被按了暂停键。
短视频和手游构成的“电子结界"正在吞噬少年的感知力。在国王学院礼拜堂,当建筑系教授讲解哥特式飞扶壁的力学奥秘时,底下此起彼伏的“牛X"压根不是为八百年建筑奇迹,而是某主播在游戏里五杀。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们被驯化的注意力模式。有孩子在徐志摩诗碑前跟我抱怨:“老师您讲这些有毛用?这年头谁还看诗啊。"却在当晚连刷六个小时《霸道总裁的替身娇妻》短剧——这代少年的精神世界正在经历诡异的荒漠化。
中产家庭可能还没意识到,他们花重金送孩子看世界的真实效果,可能不如花688买的游戏皮肤来得刻骨铭心。当00后用“网速焦虑"替代求知欲,用“求赞心态"覆盖探索欲,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电子游民"。
不是说要把手机砸了扔河里,但总该有人教他们:当康河柔波里的水草和屏幕里的二次元萌妹同时出现,总该抬起头看看真实世界的倒影。毕竟徐志摩写《再别康桥》那会儿,可不需要WiFi密码。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