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赋能城市生态,亲子共探四季奥秘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8月9日,在绿意葱茏的广州市越秀公园东秀湖畔,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探秘·自然解码”定向越野公益亲子活动火热上演。20余组亲子家庭化身“生态小先锋”,手持特制地图与工具包,穿梭于湖光山色与历史遗迹之间,在沉浸式的任务挑战中解码自然奥秘,触摸城市文脉。这不仅是一场妙趣横生的周末亲子之旅,还是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精心策划的“公园里的四季”城市公园生态环境教育项目的重要实践。
协同推动,科普下沉基层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主办,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承办,并得到越秀区洪桥街道办事处、越秀区洪桥街道科协、广州市越秀公园管理中心、广州新华学院、恒信东方儿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导赏促进会、广州市巾帼科技志愿服务队的鼎力支持。如此强大的组织阵容,体现了广州市对基层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开展高质量生态环境教育的战略布局。
活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将城市公园这一市民最熟悉的休闲场所,转化为开放共享的“自然学校”和“生态实验室”。通过精心设计的科普活动,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重新发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之美,理解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同时挖掘和传播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和人文温度。
定向越野为载体,解锁跨学科自然密码
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将定向越野运动与生态科普、历史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极具吸引力和教育实效的活动模式。环东秀湖区域被巧妙设置为探索赛场,六大精心设计的任务点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生态小先锋”去发现和串联。
一是黑天鹅生境探秘。在东秀湖观鸟点,孩子们仔细观察优雅的黑天鹅、活泼的绿头鸭等水鸟的觅食、游弋、梳理羽毛等行为。亲子家庭一边在专业科普志愿者的引导下,学习鸟类生活习性、栖息地选择等知识,理解湿地生态系统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一边认真填写观察结果和绘制自然科学笔记,将知识内化于心。
二是中药连连看·VR探秘岭南本草。在充满药草清香的区域,参与者首先进行趣味十足的“连连看”卡片游戏,将越秀公园里的岭南特色草本植物与其对应的药用功效卡片进行匹配。随后,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孩子们“穿越”到中药炮制现场,沉浸式观看药材从采摘、清洗、炮制到成药的震撼过程。
三是乡土植物的年轮密码与胸径测量。在乡土植物树荫下,亲子家庭合作,运用测量尺测量植物的胸径。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直观理解了树木测量在林业科研和生态监测中的意义。
四是指尖上的“四季芳华”微花园。这是一个充满艺术与科学碰撞的动手环节。利用提供的植物素材(代表不同季节的岭南特色植物)和微型建筑构件,亲子家庭共同协作,设计并搭建微缩的植物配置景观模型。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理解植物在四季更迭中的形态变化、色彩搭配,以及植物配置在园林造景、空间营造中的应用智慧。
五是明城墙到越王台科普导赏。参与者行走在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明城墙遗址旁,驻足于象征岭南历史源流的越王台下,聆听由一级注册建筑师廖颖华带来的生动讲解,思考历史人文遗迹与公园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意义。
在活动现场,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向同伴和家长展示自己的“生态科普小先锋”研学证书和“公园里的四季”文创种子台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打造可复制的“广州样本”,点亮城市科普未来
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许哲瑶在活动闭幕总结中表示:“本次‘生态探秘·自然解码’定向越野活动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公园+科普+体育+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城市公园不仅是休闲绿地,更是宝贵的自然教育课堂和生态文化载体。我们通过科技赋能(VR和工具包)、任务驱动(趣味打卡)、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极大提升了科普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有效破解了传统科普形式吸引力不足的难题。孩子们在真实的自然场景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种‘做中学’‘玩中学’所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激发的情感,是难以替代的。”
“公园里的四季”生态科普项目,利用越秀区科协搭建的“科协、科技工作者、公园、社区”协同机制,在运用“现象解码、要素重组、生态重构”方法论的基础上,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构建“观察、探究、创造”三级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对公园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将城市公园转化为开放式自然课堂,有效提升了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公园里的四季”系列活动,是科普工作下沉基层、服务“百千万工程”、助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为在超大城市的公共空间开展常态化、高品质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样本”。项目不断开创多元、优质的“公园+”科普形式,让科技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珍爱生态、传承生态文明的种子。
本文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