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阳光炙烤着柏油马路,你是否也想逃离城市,躲进一片清凉的绿荫?近年来,随着上海193座开放休闲林地的建成,众多曾经“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如今正在变成“可穿行的绿洲”。这种独特的城市森林体验,正从“稀缺品”变成市民身边的生态福利。
炎炎夏日,走进金山张堰的百家村开放休闲林地,仿佛步入清凉世界。自从2021年这片休闲林地开放后,家住金山,从事软件开发的吕先生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见客户谈工作,见朋友纯聊天,他都会约到百家村。“氛围好,有咖啡馆、停车场,玩的逛的都多,甚至能住下,”他满意地说,“这片空间让大家享受到了更多乐趣。”
百家村拥有金山区最为完善的生态片林4800多亩,随着养在深闺的封闭式林地逐步打开,村民们"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林地里,因地制宜打造的六个观景特色区,在野趣中更增添了一份情趣。
为了让得天独厚的林地资源尽可能发挥出经济价值,林地周边陆陆续续造起了民宿、开出了咖啡馆,还建起了蝴蝶科普馆、酱菜文化园等,通过多种休闲娱乐消费场景的搭建,让这座“乡野桃花源”吸引更多的外来客和回头客。“我们想把这里打造成金山区的后花园,”金山区张堰镇百家村两委委员时晓俊道出愿景,“让大家有吃有喝有玩,亲近大自然,既走得进来,也能坐得下来,还能住得下来。”
从2012年起,上海开始了大规模打开密林的试点。基于保护前提,对有条件的林地进行小规模的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同时完善步道、座椅、观赏廊架等简易的休闲设施,让林地“既看得见,也走得进”。比如眼前这片坐落于松江泖港的浦江源涵养林,在南岸默默守护了黄浦江20多年。近200亩的面积,堪称沪版“绿野仙踪”,改造开放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它的原汁原味。“我们想留住这份野趣,”松江区林业站副站长许钢说,“只贯通道路,建些廊亭驿站。”
这样的开放休闲林地,目前上海已建设完成193个,分布在闵行、嘉定、松江、浦东等9个区。根据规划“十五五”期间,上海还将计划再建260处,打造开放休闲林地的2.0版本。
所谓2.0版本,就是要在基本开放的基础上,以林为媒激活带动当地特色的文旅商体资源,从“走得进去”到“留得住人”。
松江石湖荡镇东夏村给渴望人气的开放休闲林地做了榜样。林地内,早樱、银杏、八仙花、玉簪等观赏植物边上来了一列“退休”的绿皮火车,拍照打卡很出片。穿过林地,一旁就是赫赫有名的“浦江之首”景区,黄浦江起点就在其中。
如果逛累了,一旁的有米社区里,咖啡馆、餐厅、民宿恭候光临。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有米餐厅里座无虚席。一盘盘由田间新鲜食材制成的农家特色菜肴和本地特色农创饮品“大米汽水”一起,收获了食客们一致好评。“汤里有米,菜饭真香!”
四年间,石湖荡镇东夏村已有3块林地被相继打开,总面积超过800亩的开放林地在这个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林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剧本游、坐直升机、马术培训、露营等体验性游乐项目星罗棋布,让原本仅有美丽“背景板”的浦江之首生机勃勃,今年已成功接待游客8万人次。“客流比去年涨了五六倍,”松江区石湖荡镇有米社区主理人张晔笑道,“带动了咖啡、农产品所有业态。”
“目前养护全靠财政投入,”上海市林业总站站长杨储丰展望道,“未来希望市民的消费能反哺林地,形成长久运行的好机制。”
从养在深闺,到初露真容,上海花了10多年的时间,把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成让广大市民能够进入的城市的绿洲。未来5年,还将有260片封闭林地将被打开,充满都市森林野趣的后花园仍然会持续不断地扩容。如何让打开的林地增加人气、带动消费,既“走得进去”又“留得住人”,更多的改造升级空间等待着相关部门去探索实践。
看看新闻记者: 汤铭
编辑: 吕艳,张予洋
责编: 徐笑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