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海乐高乐园的“飞龙过山车”挂在了半路。
8月8日中午,火车车走到一半,突然又就不动了,被困25分钟,最后工作人员连哄带救才把人弄下来。
乐园倒是淡定,说这是传感器检测到异常,触发了安全保护机制,属于正常操作。
为什么说“又”?因为就在十天前的7月28日,同一项目刚卡过半空,游客挂了5分钟。
再往前倒一个月,试运营期间更猛,直接悬停40多分钟,游客在盛夏高温中体验了一把“空中桑拿”。
开园才一个多月,“大飞车”已经成功上演“花式停车”三连秀,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特色表演项目。
其实乐园高级工程技术总监倪向旭早就打过预防针:新设备有磨合期,安全系统敏感比较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拉闸。
不过道理谁都懂,但一个月连卡三次,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乐高乐园靠谱吗?
这次故障处理看似高效:27分钟内疏散了车上14名游客和排队群众,附赠免排队的“乐捷通”作为补偿。
技术团队检查两小时后宣布设备无恙,过山车重新开张。
表面看是教科书级应急方案,实则暴露了更深层问题。
7月那次故障,园方归咎于“游客拍照触发警报”。
可“飞龙过山车”设计本就有拍照环节:它在城堡主题区盘旋俯冲,号称能俯瞰全景,还有逼真音效伴飞。
一边吸引游客拍照,一边又因拍照停机,到底让游客怎么样?
在德国过山车上掏手机可能被请出乐园,但国内游客习惯不同。
乐高没做好本土化适配,反而让游客为安全机制买单。
有网友吐槽:“带孩子排一小时队,结果说停就停,补偿的快速通道还得再排一次,体验卡顿双份的”。
过山车频卡只是乐高乐园尴尬处境的缩影。这个顶着“全球最大”光环的乐园,开张就遭遇水土不服。
首先是地理硬伤,从上海市中心出发,地铁转高铁再打车,折腾两小时才能到。
浦东居民更惨,自驾80公里起步。而迪士尼半小时地铁直达,全家出行省下的时间够玩两个项目。
其次票价扎心:成人票549元,儿童票439元,和迪士尼几乎持平。
但面积只有迪士尼1/3,IP知名度被碾压,米奇老少通吃,乐高幻影忍者?孩子兴奋家长懵。
甚至花钱还得面临着年卡刺客,有人豪掷5596元买4张年卡,发现周末根本约不上,散客却能轻松购票入园。
想退卡?客服搬出“超7天不退”的条款,法律人士直指涉嫌违法。
高温限流本是良心举措,但总经理陈洁宣称“排队控至30分钟”时,网友晒出截图:非热门项目排队5分钟,热门也就15分钟。
限流真相或许是,根本没那么多人来。小红书上游客感慨:“暑假的迪士尼挤成沙丁鱼,乐高凉快得像避世桃源”。
上海乐高乐园总投资超100亿,股东包括金山城投、乐高创始人家族公司和运营方默林娱乐。
默林CEO曾放话“中国是最重要市场”,如今压力山大。
业内算过账,按年客流200万、半价票半全票估算,回本需十年。
而现实骨感:试运营遇冷,开园当日票未售罄。
同期迪士尼年客流千万级,海昌海洋公园也分走亲子客群,乐高想达标难如登天。
乐园试图用数据挽尊,首月举办1700场演出、12000名孩子参与拼搭、5万小司机“毕业”。乐高酒店主题房常售罄,尤其悟空小侠款抢手。
可这些亮点掩不住核心矛盾:当孩子沉迷拼积木时,家长在角落刷手机,花五百多块当陪玩保姆,谁心里不咯噔?
乐高困局本质是错位。乐高积木的低幼标签,注定乐园主打儿童牌,但买单的是成人。
孩子玩嗨了不会写好评,家长无聊了却猛发吐槽,舆论自然翻车。
反观迪士尼,用烟花巡演让全家共鸣,成人cosplay比孩子还投入。
更魔幻的是,乐高安全机制越灵敏,家长焦虑越深,悬停40分钟的视频全网传播后,谁敢赌“保护性停机”无害?
“安全”二字本是卖点,如今反噬口碑。
有家长直言:“带孩子坐过山车像拆盲盒,不知下一秒是尖叫还是救援队”。
夕阳下,工作人员仔细擦拭过山车安全杆,远处传来孩子的笑声和父母刷手机的叹息。
上海乐高乐园的安全机制或许真能护人周全,但谁来保护它不被汹涌的差评淹没?
当“全球最大”的光环撞上“乡村大舞台”的吐槽,乐高该明白:修设备容易,修信任太难。#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