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榆中人对于卧桥就好似是生命里本该就有的一部分,不论家人还是朋友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选择去往兴隆山避暑,而卧桥就好似家中长辈一般总是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到来。然而这一切都在2025年8月7日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被摧毁。
那晚整个县城遭遇了一场极端强降雨,降雨量打破了历史记录。短时间内,大量雨水迅速汇聚成汹涌的山洪,如猛兽般咆哮着奔腾而下,无情地冲击着沿途的一切,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隆山卧桥,也没能在这场洪灾中幸免。
兴隆山卧桥冬季全景
兴隆山卧桥坐落于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横跨栖云、兴龙两峰间的峡谷,是古代榆中县八景之一。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由邑人唐铭筹资修建,最初名为“唐公桥”,承载着当地百姓对交通便利的期盼,也见证着往来行人的故事。但很不幸,它很快就被洪水冲毁,第一次与灾难正面交锋,却未能抵挡自然的力量。
卧桥夏季全景
原桥采用了独特的拱形廊屋亭阁式木桥结构,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桥头两端各建一座歇山顶廊亭,檐下施一斗三升斗栱,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典雅之美,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精心雕琢的身影。桥身为卷棚顶廊屋七间,中部五间,东西两侧各一间,总长15.5米,宽3米,桥身两侧立柱,柱间置梁枋、栏杆、斗栱,木构件均施彩绘,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描绘着古老的故事与传说,为这座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榆中知县陈昌撰写的楹联“云比泰山多,年年霖雨,苍生岂供仙人怡说;龙如沧海卧,面面林峦,翠霭都觉有灵往来”,更是为这座桥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8月7日20时至8日6时,兴隆山区域降雨量达195毫米,创当地有记录以来单日极值,短时强降雨形成的山洪流速超每秒5米,远超古桥的历史抗灾阈值。在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山洪裹挟着泥沙和断木,如脱缰的野马般汹涌而来,冲击力巨大。卧桥先是在洪流中剧烈摇晃,仿佛一个孤独的勇士在与强大的敌人奋力搏斗,试图坚守自己的阵地。但最终,中间的廊房被无情冲垮,整座桥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就散了架,断裂的木梁和散落的石基在洪水中浮沉,曾经的宏伟与壮观瞬间化为乌有,只剩下一片狼藉。
卧桥被冲毁后
目前,兴隆山风景管理处已紧急封锁现场,组织人员排查险情,并联系省、市文物部门会商。但作为文保单位,其修复需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后续是否重建、如何重建,还需文物专家现场勘察评估后才能确定。文物部门也表示,根据文物法规定,文物自然损毁后通常不允许复建,即使重建也不再被认定为文物。这使得兴隆山卧桥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是在废墟中保留记忆,还是重建成新的模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看着曾经卧桥所在的地方,心中感慨万千。兴隆山卧桥的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警示着我们要更加重视自然的力量和文物的保护。无论未来如何,它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