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从湖南一座五线小城第一次来到深圳,被深圳的现代化景象迷住了。最让我震撼的就是那条横贯深圳东西的深南大道。最近看到深圳美术馆为深南大道征集作品,勾起了我的美好回忆。我想把我收藏的世界之窗门票、当年拍的深南大道照片找出来给主办方。”目前正在南山科技园一家公司上班的市民刘玉梅对记者说。
▲深南大道福田CBD航拍。 视觉中国供图
记者获悉,深圳美术馆将于今年9月底推出“流动的脉搏——深南大道串起的城市史诗”专题展,这是对“藏品活化”与“城市美育”的一次深度实践。
外地人对深圳的感性认识,很大一部分源自深南大道。深南大道是深圳市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全长25.6公里,横跨罗湖、福田和南山区,连接蔡屋围与南头,沿途经过深圳各主要地标,包括罗湖“黄金三角”、福田CBD、华侨城和南山科技园等。一些地方路幅宽达135米,中心区最宽达350米,堪称国内城市大道之最。回望它的前世今生,我们会发现,一条深南大道,也蕴含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道”。
深南大道的“前世今生”
“当年大学毕业,我想到深圳,女友想留北京。争执不下,我有意带女友来到深圳,特地带她穿过深南大道,让她亲身感受深圳,女友这才决定和我一同来深圳打拼。”深圳市民吴显彬这样回忆。
应该说,这个叫吴显彬的深圳人是“机智”的。作为深圳最有名的一条大道,犹如第五大道之于纽约,长安街之于北京,深南大道已经成了阐述深圳的一个重点词汇,它的磅礴、大气、华贵、蓬勃气质足以征服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尤其是梦想萌动的年轻人。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决定撤县设市。原宝安县留给深圳市的是不到两公里的水泥路,其它全是碎石子铺就的土路,“大风起兮尘飞扬”是其真实写照。一位“老深圳”回忆当年深圳的路况时说:“从市区(罗湖) 到蛇口坐车要三个多小时,车子走在路上跳来跳去,汽车螺丝掉得满地都是,有时连发动机也被震坏。”
为不让飞扬的尘埃把刚跨过罗湖桥的港商“呛回去”,深圳市政府决定对深圳通往广州的107国道进行改造,在蔡屋围到规划中的上步工业区2.1公里的碎石路面上铺上沥青。但即便如此简单的“粗加工”,也遇到了阻力。因为道路要从蔡屋围村中穿过,当地部分民众认为这会破坏风水,坚决反对修路。时任大队党支书冯树泰在大会小会上想方设法说服了村民,为深南大道的诞生搬掉了“观念障碍”。
▲1981年,深南大道蔡屋围段。
1979年7月,市政府从陆丰县驻深圳办事处请来600名陆丰建筑工人修路。当时,工地没有路,运输没有汽车,成千上万的土石方是用板车拉走的。“该洒沥青了,可当时哪有洒油机?”施工队老队长叶建国说,“我们用铁皮焊了个土漏斗,足有二十斤重,让两位身板好的人用手臂举得直直地操作。有一天,一位洒油工的胶鞋脱不下来,原来沥青把胶鞋烫熔,把裤子给粘住了……”
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总规划师郁万钧也回忆说,“当时环境非常艰苦, 到处是稻田、鱼塘,甚至有坟地,很多地方水、电不通,施工队住着茅棚,忍受着蚊子、苍蝇的轮番‘轰炸’,又没有现代化的机械,硬是用手和锄头,一寸一寸地挖出了一条宽7米的路。”它便是“第一版”的深南大道。
▲1983年的华侨城景象,深南大道作为如今贯穿华侨城的交通要道,在彼时已经初具雏形。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几经研究,深圳作出了以罗湖为中心向东西两方发展的决策,决定修一条从罗湖到南头的道路,但因为资金短缺,原计划从罗湖修到南头关的深南路,也因此“缩水”成了从蔡屋围至上海宾馆。
但城市超前的规划眼光没有“缩水”。当时,设计部门提出将深南大道由7米拓宽至50米,整个路段设有慢车道、快车道和人行道,还留有绿化带。这个规划激起了巨大反弹,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很多人说,“小小的深圳,有多少车啊?需要修这么宽的路吗?修这么宽的马路要花费多少钱?简直是资源浪费嘛。”
但特区一天一个样的发展速度和走出去“拿来”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让当时的市领导层力排众议,不但守住了50米,最终还更“大胆”地在总体规划里把深南路的宽度敲定在60米。
1990年代初,深圳在规划建设深南大道上海宾馆以西路段时,更是大手笔地将全路程设计为宽140米,两边绿化带各30米,路面净宽80米——也确实只有如此辽阔的路面,才能匹配城市的发展“野心”。
城市沿着深南大道长高
这里面还有两个小插曲。
一个是铁路高架桥的故事。今天我们沿深南路东行,会经过火车忙碌穿梭的广深铁路,但我们不需要停车等待放行。因为,当初修建深南路时,已经超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前,如果公路与铁路交叉时,要么公路“自谋生路”上架下挖,要么在交叉的路口设闸,由火车控制汽车。但深圳一定要打破这样的惯例,想办法和铁路部门协商,让铁道在市区内高架。因为,如果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条大道就得“爬”上铁路,以后其他新修的道路必定照此办理,要一层层往上“爬”,难以设想,如此一来,一个崭新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所幸的是,在有关领导的有效协商下,铁路部门慨然允诺,花巨资把当时经过罗湖市区的800米广深铁路线抬高。
另一个是,如今的深南大道东段大部分地方为60米宽,但有些地方的路宽只有50米。原因就是大家在争议该50米还是60米的时候,有一批建筑已经按50米宽的规划在路边建成了。比如曾经的“深圳第一楼”电子大厦。
电子大厦曾有过短暂的风光。它于1982年8月落成后,当时刚刚成立的深圳电视台,用电子大厦作为每天的开播画面,深圳机关干部使用的笔记本和深圳经济特区党建刊物的封面图案上也都印着电子大厦,它代表着当时深圳的形象。由于电子大厦毗邻深南大道,曾被要求往北迁10米,但其时大厦已经打好了桩,如果迁移的话,建成时间将要推迟一年半,光直接损失就达到200万元,还有可能延迟深圳电子业的发展。最后规划部门修改了市政方案,电子大厦得以继续施工。直到现在,细心的人还可以发现,电子大厦与周围建筑相比,与深南大道靠得更近。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深南大道为轴的城市建筑史至少迎来了两个重要的节点。
其一是,整整40年前,也即1985年,随着深南大道第一次扩建工程完工,上海宾馆隆重开业,它立即成了市区和郊区的坐标、现在和未来的界碑。
▲1984年的上海宾馆。
20世纪80年代末,从罗湖的蔡屋围向西望去,仅有一座最高的建筑,再往西则是一片荒芜,夜幕降临时一片黢黑。这座建筑就是当时深圳城郊分野的临界点,也是深圳坐标原点——上海宾馆。
上海宾馆位于深南中路3032号,始建于1983年,1985年10月28日开业,由中航深圳工贸中心、香港兴业公司、上海石化金山宾馆三家企业合办。为什么地属于深圳,却名为“上海宾馆”?这是因为它原名为“航空宾馆”,从负责人到员工也全部来自上海,有着浓厚的海派风格。
这座仅12层楼,洋溢着上海滩风格的建筑,在如今高楼林立的深南大道上,已经不太起眼了,但在老一辈深圳人心中,上海宾馆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来深或返乡的必经之地,它是深圳人家喻户晓的地标建筑,是人们往返深圳的集合点,也是在市中心的落脚点。
▲1985年,深南大道人民路路段。何煌友/图
2005年,通过市民投票,上海宾馆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之一,颁奖辞是这样写的:“很多年了,一座一座的高楼,在她身边崛起……她曾是20年前深圳的地标……翻检着历史,守望着回忆。”
其二是,整整30年前,也即1995年6月,上海宾馆开工十年后,深圳地王大厦封顶。
地王大厦曾是亚洲第一高层建筑,69层,384米。1992年,深圳市政府将蔡屋围的一块旺地推向市场,这块地总面积18734平方米,是内地首次实行国际招标出让的地块,吸引了近200家境内外公司竞标。最终,深业集团和熊谷组公司联合以1.4亿美元中标,创下了当时深圳土地交易最高价,故以“地王”冠之。
地王大厦宽和高的比例为1∶9,创造了当时世界超高层建筑最“扁”最“瘦”的纪录,身材虽苗条,但酷似钥匙的外观却丝毫没有减弱它“君临天下”的霸气。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及本世纪初,各种版本的深圳地图上,都少不了地王大厦的身影。事实上,它的“深圳第一高楼”的身份,足足保持了16年之久,直到2011年,就在它的身旁,京基100大厦以100层楼、441米的高度,取代了地王大厦成为深圳新地标。从京基100的顶层,可以轻易俯视384米高的地王大厦。
▲1987年的深南大道。
一头连着沸腾的生活,一头通往“从前慢”
前些年,深南大道曾入选新“深圳八景”,称为“深南溢彩”。大道两边是无数的摩天大楼,形成狭长、陡峭的城市峡谷,反射着金色、浅蓝、绿色的玻璃光芒,确实是一场现代化的流光溢彩。或者说,它像一个巨大的电影胶带,循环播放着城市的时尚、先锋与现代。
一支名为“深南大道”的乐队,唱了一首名为《深南大道》的歌,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深南大道、深南大道,你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感动让我跳;深南大道、深南大道,我为你累为你跑,为你青春守到老……”
很多人的深圳故事、深圳记忆,都与深南大道有关。
▲1990年代末的深南大道。
深圳作家戴斌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小说,题目就叫《深南大道》。小说讲的是外来打工妹小菊在深圳的生存状态,虽然小菊有磨难,有坎坷,但她心中就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梦想,“我一定要到深南大道看看”。她的表姐就曾经和她说,深南大道是深圳最漂亮的地方,两边全是漂亮得不得了的风景,比香港还漂亮。只要讲到深南大道,小菊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力量。
曾长期在深圳生活的作家安石榴前些年出版了一本书叫《我的深圳地理》,其中有一篇文章叫《走在深南大道上》。他在文中说:“每次从深南大道上走过,我都会没来由地激动,我甚至觉得深南大道就是我身上最大的一条血管,那流动的血液一直是那么滚烫,充满生活与理想的激情。”
▲1995年的深南大道。
2025年4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谈到了深南大道给他带来的震撼与内心冲击,他说,他当年的理想与激情,正是深圳千万年轻人在那个历史时期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与精神写照。
如今,深南大道作为未来国际一线城市的核心大道,已然是深圳的核心中轴线标志,对标美国曼哈顿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纵揽经济繁华于一体。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深南大道两侧的高楼大厦中,经济产业GDP贡献早已占据深圳全市的30%,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更有140多家总部落址于这条宛如深圳名片般的大道上。一个个代表着时代记忆的符号沿着道路渐次生长,构筑起一条见证时光的长廊。作为深圳发展最初的起点与中心,深南大道正展现未来的无限可能。
▲2025年5月深南大道福田CBD段航拍。 视觉中国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深南大道的最西端,停留在南山区的南头古城,这也是深南大道中“南”字的由来。早在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宫郡城和宝安县城就在这里设立,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南头古城,是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洪武二十七年的时候,于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往未来;一头连着沸腾的生活,一头通往“从前慢”……深南大道,由此也成为一个富有立体感的城市隐喻。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跃/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除署名外)
编辑:周晓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