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斗拱间藏尽方寸天地,文脉典藏里沉淀人文厚度。享有“东南名园冠”美誉的豫园,既是凝固历史的城市记忆,又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符号。8月8日晚,“豫享山林・玲珑有礼” 豫园文创首发暨夜游豫园正式启幕。这是 466 岁的江南古典园林首次向市民游客敞开夜的怀抱,光影与诗意交织间,一场关于 “最上海” 城市文脉的守正创新实践正焕发新彩。
夜游新篇:
光影为笔,园林为卷,绘就如梦诗境
“白天逛园林看的是精巧,晚上来才懂什么叫江南的魂!”市民周阿姨在园林中,看着水中倒影与廊檐光影交叠成流动的水墨画,忍不住掏出手机记录这动人瞬间。嶙峋山石化作水墨苍润,玲珑玉窍幻生云烟万象,紫藤花海轻笼蝶影流光……夜色中,光晕流淌于山石之上,宛如无形画笔,勾勒出变幻的立体山水画卷,晕染出江南园林的清雅意趣。
历时一年多打造的这场跨媒体沉浸式文化夜游,是豫园四百多年来首次推出的夜间专场体验。它聚焦豫园 “小而精,精而雅” 的特色,以 “豫享山林” 为主题,巧妙融合光影技术与园林艺术,让白天静谧的亭台楼阁在夜晚 “活” 了过来。据了解,为确保文保建筑的安全,项目团队秉持“安全性、可逆性、伪装性”三大原则,采用灯光点亮、动态投影及Mapping Show等现代光影技术,而非在古建筑上直接安装灯具。此外在游览方式上也和白天有很大的不同,在约50分钟、350米的游览动线上,游客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分批次、小团队沉浸式体验24处精心设计的景点。
市民李先生特意带着相机赶来:“没想到能在古园里看到这么妙的光影,玉玲珑前的投影让千年太湖石仿佛在讲述传说,这种古今碰撞太震撼了。”日游可观园林景,夜游可观博物展。豫园作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 AAAA 级旅游景区,其本身也是一座实景式博物馆。此次夜游选取馆藏书画精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物活化利用,书画墨韵随光影流淌,探索当代语境下江南雅韵与海派文脉的创新表达,让历史文化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体验。如果说白天的豫园是 “经典模式”,夜晚则是不可错过的 “隐藏彩蛋”。豫园在活态传承文化的同时,以 “文化味” 点燃城市烟火气,以 “夜动力” 撬动文旅商新 “夜” 态,不断拓展夜间经济的更多可能。
文创好礼:
IP 破圈,方寸之间,转译深厚文脉
“把豫园的三穗堂镂空花窗做成冰箱贴,这个想法太有创意了,而且寓意吉祥,贴在家里冰箱太再适合不过了。” 在文创店里,王小姐正挑选着镂空透彩冰箱贴,精巧的设计让她爱不释手。伴随夜游一同 “上新” 的,还有豫园文创品牌 “豫见好礼”。承载豫园深厚文脉的创意好物,成为豫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提升 IP 影响力的新支点。
为更好地活化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让豫园 IP 融入当下生活、契合时代脉搏,豫园文创团队从标志性园景、文化符号及园史典故中萃取灵感,融合园林美学、非遗技艺与数字创意,结合江南文化、海派元素及现代潮流,推出 “城市遇山林”“园林遇吉意”“曲径遇转机” 三大系列产品。方寸之间融汇传统美学、吉祥文化与自然哲思,将流淌四个多世纪的中式浪漫植入当代生活场景。豫园的深厚文脉被 “转译” 为可亲可感的文化新表达,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温暖链接。
文旅商联动: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探索融合新路
作为上海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2024 年豫园游客接待量突破 270 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外国游客数量占比接近 1/4, 成为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 “第一站” 的重要目的地。如何提升旅游供给的 “文化含量”,将可观 “流量” 转化为可持续 “留量” 与文化消费 “增量”,是文旅商融合高质量发展的 “必答题”。
首次开放的夜场与同步推出的文创,正是豫园交出的创新答卷。这种 “白天观景 + 夜晚沉浸式体验 + 文创消费” 的新模式,让游客从 “走马观花” 变为 “深度参与”。无论是夜游的意境重构,还是文创的美学转译,都是豫园在新时代的焕新呈现。文化是灵魂,创新是动力,融合是路径。作为 “最上海” 的文化地标之一,豫园正探索深度融合 “传统与创新”“保护与转化”“传承与消费” 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豫享山林,雅意重辉;玲珑有礼,文韵新生。从景观 “美化” 到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并实现 “转化”,此次豫园 “上新”,不仅是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提振夜间经济、激发文化消费活力的一次创新尝试,也为区域打造 “高能级文旅、高品质体验”,为更好助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载体。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孙冲
图片 / 成子锴 董朝杰 盛寅敏
视频 / 秦畅City 张益 陈露 孙怡然(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