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交河故城的夯土墙在三维扫描技术下重现千年街巷格局,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借AI修复技术填补岁月侵蚀的裂痕,尼雅遗址的佉卢文木简依托数字库藏实现跨国界研究……今天的文物保护现场,科技赋能的实践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带来无限惊喜,也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一个时代命题:历史,正在数字浪潮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形态。
库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龟兹乐舞体验中心里的龟兹壁画展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物,在静静诉说往昔辉煌的同时,也在岁月侵蚀下饱经沧桑。文明的传承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与遗忘对抗的历史。数字技术的出现,为这场对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它以0与1的二进制语言,将历史细节转化为可存储、可传输、可交互的数据,让易逝的具象化为永恒的代码,让孤绝的珍藏变为共享的财富。这种转化不只是保存方式的革新,更是历史存在形态的质变。
让历史在数字时代重生,首先是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救赎。交河故城的每一段残垣、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幅壁画、楼兰故城的每一件木器,都能在激光扫描技术下得到微米级记录。这种记录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多光谱成像、三维建模等技术,捕捉人眼难察的历史信息——壁画中矿物颜料的层理结构、故城夯土层中的植物遗存、古钱币上磨损的铭文细节。这些数据构成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体”,既为修复保护提供精准依据,也为后世研究留下不可再生的原始资料。
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的克孜尔石窟第175窟。资料图
让历史在数字时代重生,更在于激活历史的当代生命力。历史不该是沙漠深处的沉默遗址,而应是滋养现实的活水。数字技术打破了历史与大众之间的时空壁垒,让文化传承从“小众独享”走向“大众共享”;历史教育也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记忆,而成了可观可感的沉浸式体验。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催生了历史文化的创新表达。从《五星出东方》舞剧的数字化舞台呈现,到新疆诸多文化遗产与动漫、短视频的跨界合作,西域历史文化元素以更活泼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的吸引力。这种转化,让历史从沙漠里的遗址、博物馆里的文物,变成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IP,实现了从“保护传承”到“活化利用”的跃升,也让这些曾沉寂于岁月中的文化瑰宝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热爱。
当然,数字时代的历史传承也会面临新的考验。数据的易逝性、技术的迭代风险、数字鸿沟的存在,都可能让“历史储存”在数字化过程中遭遇新的“断代”。碎片化传播或许导致历史被误读、被解构,甚至出现“数字戏说”取代历史真实的现象。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数字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让历史重生,核心在于守住历史的本真,传承文明的精神内核。这需要我们在技术应用中保持审慎,建立完善的数字保护标准,弥合数字鸿沟;同时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公众在数字浪潮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从克孜尔石窟的壁画绘制,到坎儿井的营造技艺,再到今天的数字传承,新疆各族人民保存历史、传播文明的努力从未停歇。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们用数字技术守护西域文明的火种,用创新思维激活历史的价值,就能让丝绸之路的千年文脉在数据洪流中绵延不绝,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未来的征程。这,正是数字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时代考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