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源头,秦岭深处。当孩子赤脚踏入沁凉的溪流,俯身捧起清泉惊呼“好甜”时;当亲子家庭将写满心愿的祈福牌系上源头古树时;当水质检测仪测出水质呈现理想的弱碱性活水特征时,一场跨越地域、连接家庭与家国的公益行动,在陕西省宁强县的秦巴山脉间生根发芽。
2025年的夏天,由宁强县文化和旅游局发起的“我在宁强守汉江”公益行动,组织全国亲子家庭深入汉江源头,通过沉浸式生态体验,将水源守护的种子从秦岭播向了全国。
寻源:从触碰源头之水到觉醒生态使命
“累得要倒了!但这一路景色,绝对值了!”这是参与活动的成员的感慨。
穿越汉江源金刚峡的栈道,飞瀑如练,林荫蔽日,23℃的清凉裹挟着水雾扑面而来。这里是汉江源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滴水”的涌出之地,更是京津冀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日常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2025年盛夏,来自全国的家庭循着水脉逆流而上,在“我在宁强守汉江”公益活动中开启守护之旅,同时也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体验。
科学之眼:孩子们化身“生态侦察兵”,检测pH值、记录水温,提交首份“汉江体检报告”;
文化之心:在汉江水浇灌出的千亩茶园里亲手采制雀舌茶,以汉江源头水冲泡,舌尖萦绕兰香;学习羌族古老的羌编技艺,飞针走线缝制羌绣香囊,触摸千年智慧;
誓言之力:全家签署《汉江守护宣言》,录制公益视频,将守护汉江源的感受传达向全国,让更多的人明白守护水源地的重要性。
深行:为何一次之后,还需再出发
一次守护行动只是起点,清澈汉江需要代代接力的奔赴。“再出发”的意义,正是守护水源永不停歇的象征,唯有步履不停,清流方能长续。
首次活动结束后,一封封参与者来信道出心声:“踩进源头水的那一刻,突然懂了‘守护’的重量。”这份重量,驱动着第二次行动。
从认知到认同:首次活动唤醒大家守护水源的意识,二次深化则让责任扎根。当孩子们走访“护水第一人家”,聆听张邦贵老人日行5公里捡拾垃圾的故事,“守护”不再是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实践,而这样的故事,在汉江源的村落里比比皆是。
从少数到多数:首批家庭将汉江源的故事带向全国,二次行动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正如当地村支书所言:“一件简单的事长期做,才见效果。”
升华:小行动读懂国家水安全大战略
个体微光,照亮生态自觉
“看到采茶工人顶着烈日劳作,才知一口清甜的茶香来之不易;当知道千亩的茶山皆是因为汉江优质的水源才得以存在,才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参与者的感悟,印证了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层逻辑,当人与水源产生情感联结,保护便从责任升华为本能。
社会合力,筑牢生态屏障
宁强三十年退耕还林、关停数十家矿山;村民自发巡河护水;志愿者接力清理河道……全民行动下,汉江出境水质连续保持国家Ⅱ类标准,成为“北缺南丰”困局的破解密钥。
国家水脉,在守护中奔涌不息
当参与者在险峻栈道仰望飞瀑时,脚下深处正是“引汉济渭”工程的输水渠道;当他们品茶观星时,汉江水正穿越秦岭,润泽华北。南水北调中线累计输水超650亿立方米,惠及1亿人,这组数字背后,是宁强人“壮士断腕”的牺牲,更是全民守护的力量。
青山不负人:守护的种子已成林
今日汉江源,溪流清澈见底,垃圾踪迹难寻。孩子们系在源头的祈福牌随风轻扬,如同播撒的种子。在三千里汉江第一城宁强县,一江碧水穿城过,两岸秀色锁清波。走在城中身边美景环绕,蜿蜒流淌的汉江,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或跑步、散步,或跳舞、锻炼,看鲜花盛开,听江水轻拍,望飞鸟仰俯,观万家灯火,随手一拍,就是一幅人水相亲、城水相映的和谐画卷。
汉水汤汤,初心灼灼。从一家一户的取水仪式,到亿万人民的饮水安全;从秦岭岩隙的一泓清泉,到贯通南北的国家水脉,“我在宁强守汉江”以最朴素的实践诉说着:
每一滴水的纯净,始于心,成于行;
每一寸山河的永续,系于众,归于民。
当守护成为世代相传的信仰,汉江的奔涌便不仅是自然的律动,更是一个民族对生命之源最庄重的承诺。(供稿:宁强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马俊理
编辑:李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