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根脉,在文物中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近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北涌亭、慈悲宫牌坊、崔氏大宗祠、良二千石牌坊等四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推动文物保护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让沉睡的历史瑰宝在当代焕发新生,通过文化产业赋能,持续释放人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四大省保单位,镌刻岭南历史文脉
南海区的四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了数百年厚重的历史记忆,不仅凝结着流淌在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也牵动着人们对历史根脉的珍视。北涌亭是岭南古建代表,位于里水镇沿江公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以“八柱两槽”、全亭无钉的斗拱工艺造就重檐歇山顶木石建筑,1978年成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解读明代岭南工匠技艺的活化石。新规划将结合区域通行特点,规划东西向展示路线,同时对周边水域进行整治以打造滨水公共区域,并通过增加景观元素来丰富层次、提升整体风貌。
从里水镇向南,九江镇的崔氏大宗祠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占地4270平方米。现存的“五凤楼”入选第四批省保单位以三层五檐歇山顶构成“朱雀展翅”,梁架木雕与牌坊石雕融合圆雕、透雕等技法,是研究岭南宗族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实证。新规划将对崔氏大宗祠整治周边建筑风貌,提升绿化与景观,完成全信息数字化建档,收集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加强展览室建设,采用数字化交互展示。
与北涌亭同批入选的良二千石牌坊,位于九江镇下西坊,为明万历二十六年朝廷表彰四川夔州知府朱譲所建,以花岗岩打造,高7米、长11.94米,镂空石雕及正反面文字是研究明代旌表制度与地方吏治的重要实物。新规划将推进文物勘探修缮,整治周边环境、完善设施与管理,并进行数字化建档,完善环境景观、服务设施及道路路径。
同样位于九江镇的慈悲宫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山字形四柱三间楼式,西樵山粗面岩立柱、砂岩抱鼓石与青砖斗拱相融,“善应诸方”匾额下龙凤浮雕、梅花喜鹊砖雕技艺精湛,是第五批省保单位。百年来香火旺盛,发挥道德教化、弘扬传统美德及文化整合功能。新规划将完善数字档案体系及安全监控系统;同时优化建设控制地带内河涌景观与周边绿化,完善保护措施及展陈设施,完成该地带内建筑空间的整治与梳理。
这四座跨越明清的文物,或见证宗族兴衰,或彰显工匠智慧,或承载民俗信仰,或记录官场风云,共同构成南海乃至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此次保护规划的实施,正是为了让更多人得以透过历史见证,感受南海“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红线蓝线筑牢防线,解码文物保护“安全区”
在历史洪流中,选择文明的锚桩,就是锚定文明的未来。此次公布的保护规划明确了各文物的“保护范围(红线)”与“建设控制地带(蓝线)”,为文物保护划出不可逾越的安全边界,也铺就一条“保护—利用—传承”的文旅融合之路。
保护范围(红线)是直接包围文物本体的核心区域,禁止任何破坏文物本体或影响历史风貌的建设活动。
具体来看,北涌亭红线以主体建筑下檐投影线外扩5米,面积298.91平方米,涵盖亭体及红砂岩台地;慈悲宫牌坊红线围绕慈悲宫外墙,面积208.86平方米,将牌坊与宫内核心空间纳入保护;崔氏大宗祠红线以现存围墙为界,东至第一列建筑西侧外墙,西面到第一列建筑东侧外墙,南侧和北侧从外墙外延5米,面积为 1673.25 平方米。良二千石牌坊红线面积277.859平方米,精准覆盖牌坊本体及基座。
建设控制地带(蓝线)为红线外围的缓冲区域,需控制建筑高度、风格与功能,避免对文物景观造成破坏。
北涌亭蓝线南至里水河北岸、北达沿江东路,面积793.73平方米,确保古亭与河岸景观协调;慈悲宫牌坊蓝线向东扩至观音殿外墙、向南延伸至河涌北岸5米,989.30平方米范围内建筑限高2层,保持传统村落肌理;崔氏大宗祠蓝线涵盖东侧民宅、南侧空地及北侧幼儿园, 2495.14平方米内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与宗祠历史风貌呼应;良二千石牌坊蓝线包含牌坊前池塘,2675.955平方米区域内禁止新建污染性设施,维护石雕保存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涉及文物保护单位 “两线” 范围的建设活动需经审批。对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修缮、保养、迁移工作,以及使用不可移动文物时,均务必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保障文物本体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严禁损毁、改建、添建或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严格的保护为文物存续筑牢根基,科学的活化利用则是让这些历史遗产真正“活”起来的关键。当前,南海把人文经济作为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唱响“探南海、叹岭南”的城市主张。新规划依托《佛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四处省保单位作为重要节点,联动文化景观,整合形成岭南特色文旅线路。
另一方面,强调文物保护与社区发展共生,兼顾居民需求与文化传承。如北涌亭所在的沿江公园,可结合建筑特色与里水河景观强化文化展示;崔氏大宗祠可通过展示建筑历史,让“五凤楼”美学价值与崔氏宗族文化得以体现,在保护与发展中,延续岭南文脉。
从明代古亭到旌表牌坊,从宗族祠堂到民俗地标,南海这四处省保单位的保护规划,既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也是对岭南文化根脉的守护。规划实施中,南海注重保护文脉、保留肌理、保住特色,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这也是南海坚持空间资源共享、实现全域要素价值转化的重要体现。
南海将开放“青山、绿水、公园、街区、工厂、场馆”资源,逐步激活“沉睡资源”,共享城乡文旅发展空间;接下来,南海持续以“三带三区”文化格局和“水上南海”战略为牵引,推出“跟着赛事游南海”等12个特色项目,全面推动文旅发展,以“文旅+”驱动产业升级,兴盛乡村旅游、开发研学游线、提速文旅商贸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打造“最岭南”的人文之城,为“再造一个新佛山”作出有力回应。
图:崔氏大宗祠/通讯员供图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浩斌 通讯员南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