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雪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检查导游资质,并向游客了解导游执业行为等情况;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安检通道询问准备进馆参观的游客,有没有遭遇“黄牛票”问题;在前门大栅栏步行街,针对外埠进京的研学团,现场查验负责接待的“地陪”和地接社是否有接待资质……
暑期过半,北京旅游市场热度不减,各大文旅地标人头攒动。旅游市场上,“黄牛”倒卖门票、非法一日游、强迫购物、擅自变更行程或是甩团、甩客等套路再现。据北京市公安局官网公布,自6月18日进入暑期以来,仅半个月,北京警方共处理涉旅违法犯罪人员81人,开展联合执法140次,检查公园景区124家。
近期,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会同多部门启动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纠治各类涉旅乱象,查处了多起网上虚假宣传引流到线下交易、低价招揽诱骗购物、违规组织未成年人研学活动等典型案件。
7月初,湖北宋先生的女儿参加了当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北京“六天五晚博物馆夏令营”研学活动。行程开始后,学员普遍向家长反映“起得很早、住得很远”“经常不能准时吃上午饭”。宋先生通过女儿拍摄的照片还发现,研学团乘坐的商务车并非正规旅游客车,而是不具备运营资质的“黑车”;机构宣传的畅游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改为在门口短暂停留、“打卡”拍照,于是向执法部门举报。经调查,该教育培训机构并未取得旅行社资质,属于擅自经营旅行社业务。
对此,执法人员提醒家长:“家长购买研学产品时,首先要核实机构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可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查询;还要看清服务接待标准等细节,避免因虚假承诺使孩子参与走马观花式的无效研学旅行。”
每到暑期,北京不少热门博物馆往往“一票难求”,为“黄牛”提供了可乘之机。今年7月,警方联合行政部门捣毁了一个使用技术软件抢占北京热门博物馆门票名额的团伙。远在千里之外的郭某某等人研发了一款能够侵入场馆票务系统的软件,通过加价出售门票的方式非法获利。目前,郭某某等10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当前,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型网络骗局。今年“五一”假期,山东游客郑先生在某社交平台上刷到一名分享旅游避雷文章和旅游心得的博主,文章后面还有不少跟帖评论。联系到博主后,郑先生按照其给出的联系方式,与某“知名”旅行社的客服取得联系,购买了一套“5天4晚”的开心游产品,但并未签订合同。谁知在行程开始后,导游以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景点预约已满为理由,要为游客平替成其他景点。郑先生多次沟通无果,向执法部门进行举报。
“很多‘避雷博主’实际上是旅行社的‘托儿’,利用游客的避坑心理,绕着弯推荐自己的‘旅游产品’,把消费者引到私域来交易,虚假承诺骗取信任。”执法人员提醒,切莫盲目相信社交平台上的旅游软文、攻略笔记;谨慎添加个人联系方式,对扫码转账保持警惕。
眼下,为规范文旅领域网络环境秩序,北京市网信办正会同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京华·护航文旅”专项行动,聚焦在线旅游、短视频直播、网络社交等重点网站平台,整治涉京旅游虚假宣传、宣推京内野景点、“黄牛”倒票营销、冒充正规旅行社违规揽客、恶意拼接炒作误导消费者等问题,为游客营造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
长远来看,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迭代升级,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旅游市场的执法监管对象已从一元主体向跨界融合体转变,如电竞酒店、景区沉浸式剧本杀;监管场景从公园景区固定场所向“流动+虚拟”场景转变,如房车游、邮轮游、“元宇宙+旅游”;监管内容也从传统单一领域向多维风险防控变化。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已经开始运用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如视频AI识别技术、数据比对分析、网络巡查、企业自主提交材料等,依托“京通”小程序远程调查询问和远程送达功能模块,推行“电子函询+自我声明”非现场检查。探索构建基于DeepSeek大模型技术的语言类演出内容识别、文娱场所安全生产监管、旅游团队行程监管等非现场监管应用场景。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