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走进护国军神蔡锷故里
今年的休假本来是从8月1日开始,由于8月1日统一要参与建军节座谈会,休假改为2日开始。车子上了高速,一路向西,这次准备在雪峰山区域转转。原本去隆回(一个原来很不起眼的地方,由于袁树雄一首《早安隆回》火遍天下)花瑶景区避暑,由于民宿紧张,改为直奔黔阳。路经邵阳大祥区,突然想起好像民国时期一代名将护国军神蔡锷是大祥区的,临时下高速。
说起蔡锷,近来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薪火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似偶然,却又存在必然,古往今来,文武双全才能成就一个政权的诞生。近代中国产生了第一猛人:谭翤同,他教出了两个学生,一个杨昌济,一个蔡锷。杨昌济有个学生叫毛泽东,蔡锷有个学生叫朱德,后面的就不要说了,朱毛会师,历史的交集开始。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锷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说起蔡锷,不能不提他生前一段轶事,曾经流传于民间,多见于野史,并且被拍成电影《知音》。
山青青,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电影《知音》主题歌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小凤仙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蔡松坡被诱进京师,软禁跟班。后来又接受首席谋士,"愿为帝王师"的旷世逸才杨度的建议,封蔡松坡为"始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蔡松坡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
蔡锷故里门楼很厚重高大,符合邵阳人的特性,整个景区有护国军神塔,有蔡锷故居,纪念馆,松坡广场。
蔡将军可惜英年早逝,有时候我们总喜欢假设,假设蔡将军没有英年早逝,近代中国会不会有另一个模样,中华民国会不会真正健康发展为孙中山先生希望的模样,一切都只能是猜想!
不管怎样,吾辈之国人,唯有不遗余力,兢兢业业,振兴中华,才能告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