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济南电影幻城,一面橘红色山墙成为网络爆款——“济南”二字各少一竖的设计,激发游客争相以身体补全“笔画”,在社交媒体掀起“大济南”打卡热潮。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旅游消费的深刻变革:游客不再满足于被动观赏,而是渴望深度互动与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旅游模式中,景区往往扮演“展示者”的角色,游客则是被动的“观看者”,这种单向输出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游客的需求,旅游体验正经历从“观览式”到“沉浸式”的转变。济南这面“错字墙”正是抓住了这一转型契机,它通过巧妙设计激发游客的参与欲望——当游客用自己的身体补全“缺失的一竖”时,实际上就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转换,这种参与感带来的愉悦,远超传统观光体验。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进一步升级,游客变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情绪价值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货币”。济南“错字墙”就精准捕捉并回应了游客的情感需求。一方面,“错别字”设计制造了认知冲突,激发好奇与讨论;另一方面,补全文字的互动过程创造了游戏般的乐趣,而“济南”的成果展示则满足了社交分享的欲望。这一连串设计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情感价值链。同样道理,“我在XX很想你”等城市路牌之所以一度风靡全国,正因为它触动了游客对浪漫情怀和地方认同的双重渴望。
济南电影幻城营销负责人坦言,此前多次策划未能“踩上点”,这次终于“被流量撞了个满怀”。这一经历说明,网红效应的产生既需要主动创新,也需要对市场脉动的敏锐把握。健康的“网红思维”应当包含三个层次:表层是视觉冲击力和传播话题性的设计,中层是互动体验和社交分享机制的构建,深层则是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植入。只有三者兼备,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
当下,“泉”在济南过暑假,正在热闹地进行着。济南将“网红思维”精准地植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农文旅活动将阡陌田园变为疗愈课堂,让都市人在瓜果采摘、农耕体验中触摸乡土温度;以“2025盛夏狂欢季”为主题的300余场文旅盛宴,串联起泉水、老街、非遗等核心元素,复刻与众不同的人文记忆;各区县(功能区)的特色活动,也如散落泉城的珍珠,共同编织出“一区县一特色,全域皆精彩”的暑期图谱……
济南电影幻城的“网红墙”虽然只是济南文旅创新的一个切片,却揭示了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以游客需求为圆心,以情绪价值为纽带,以文化赋能为根基。未来,文旅产业需进一步打破空间边界,通过“科技+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沉浸”的体验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游客从“匆匆过客”变为“心灵归人”,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传递文化、滋养情感的力量。(焦小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