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热浪席卷城市,国家5A级景区琅琊山的密林深处却藏着别样的清凉:鼓点震碎夜色,烧烤香气漫过林间,水枪大战溅起清凉水花,露天电影的光影里藏着三代人的欢乐……这场持续17天的琅琊山首届丛林消暑季,不仅为滁州人添了纳凉好去处,更让外地游客在清凉与烟火中读懂了千年古城的新魅力。
琅琊山首届丛林消暑季现场。图源:滁州文旅
文化为核
以“凉”资源激活“热”经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千年前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如今依然流淌着鲜活的文化基因。舞台上,《书简舞》的水袖拂过时光,诗歌朗诵《琅琊山的月》让山水之城多了意境;市集里,醉翁亭拼图、四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把山水故事装进游客行囊……
这场消暑季活动,让历史文化不再停留在石刻与古籍里,而是以演出、文创、展览等形式呈现,变成了可感可触的体验。游客也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变成了参与者、体验者与传播者。再加上“人乐集市”里舌尖上的饕餮美食,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让文化有了扎根生活的新支点,更找到了“破圈”传播的新路径。
“破圈”成效,数据最有话语权。活动期间,美食夜市头部商家日均营收突破4万元;滁州市同步发放的500万元文旅消费券,覆盖景点门票、住宿餐饮、文博特展等200余类产品,上线17天核销80万元,直接带动文旅消费650万元。景区周边酒店、民宿更迎来“入住潮”,入住率同比上涨22%,交通、零售等关联行业亦共享红利。
琅琊山首届丛林消暑季现场。王琼/摄
体验为桥
从“一日游”到“过夜留”
首届丛林消暑季最令人欣喜的是,活动不再止于活动本身,而是从昔日“走马观花”的观光模式,转入沉浸式、多维度的体验时代。
近年来,琅琊山精准捕捉游客需求,找准文旅破局之道:通过延长运营时间打造夜游经济,推出“琅琊飞索·日出专享”项目解锁观日新体验,联合苏州举办摩崖石刻拓片联合主题展览,让千年名山成为文化交流“第二课堂”……以文化嫁接市场、旅游融合经济,通过嫁接消费券、夜间开放、场景体验等新要素,成功让游客从“来了就走”转向“白天游玩、晚上消费、停留过夜”。
体验场景的丰富,让游客脚步渐缓,消费潜力自然攀升,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数据显示,今年7月琅琊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景区收入达730万元;研学团队同比增长37.5%,文创收入增幅21.7%。这些数字背后,正是“文旅+”催生的市场乘数效应。
中国中学生手球锦标赛研学游走进琅琊山景区。毕鸿/摄
融合为径
系统布局文旅融合“大棋局”
研学团队进山拓片、手球运动员体验山水亭城、文创产品讲述城市故事、孩童水枪大战体验清凉……每一个都绝非偶然,背后折射的是滁州对文旅融合的系统布局,正擘画一盘文旅发展“大棋局”。
从琅琊山首届丛林消暑季活动,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夏日经济”为切口,用“文旅思维”重组资源,打破产业界限、创造全新场景;将短期节令活动沉淀为长期文化资产,将历史文化资源盘活成城市新名片;让文化成为可感可尝的生活温度,最终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能。这既是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更是千年古城滁州以文化赋能发展的生动展示。(蔚然时评 王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