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红莲湖畔
一艘快艇划破平静的湖面
激起层层浪花
吴建明站在船尾
凝视着前方冲浪板上跃动的身影
不时通过手势调整学员的动作
这位土家汉子
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
眼中却闪烁着比湖水更为明亮的光芒

1989年,吴建明出生在湖北恩施利川的一个普通家庭,群山环绕的童年让他对“水”有着天然的向往。“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夏天和小伙伴们去山涧玩水,虽然家乡没有大江大河,但对水的亲近感好像刻在骨子里。”吴建明回忆道。
2010年,他考入三亚的大学,第一次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这个来自山区的青年立刻被那片蔚蓝征服。“站在海边,听着浪花的声音,感觉整个人都被净化了。”大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海边,从简单的游泳开始,逐渐接触帆板、潜水、冲浪等各种水上运动。
吴建明原本学的是航空食品专业,与水上运动毫无关联。然而快毕业那年,一次偶然接触索道滑水冲浪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种借助在水上腾空而起的感觉,比在山间奔跑还要自由。”他如此描述第一次成功完成水上动作的体验。
毕业后,当同学们纷纷进入航空行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时,吴建明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成为一名水上运动教练。“很多人不理解,包括我的父母。他们觉得大学白读了,但我知道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2011年,在三亚一家水上运动俱乐部,他从最基础的助理做起,仅用半年时间就考取了索道滑水教练资格证书,完成了从爱好者到专业人士的蜕变。
吴建明白天教学,晚上研究各种水上运动项目的运营方式,逐渐萌生了未来自己创业的想法。然而,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始终萦绕心头。“每次看到湖北的客人,听到乡音,就特别想家。”2014年,思乡情切的吴建明决定回湖北发展。

回到湖北后,吴建明选择暂时进入工程行业工作。然而,办公室的方寸天地无法束缚他那颗向往自由的心。“每天看着电脑屏幕,手却想念握着滑水绳的感觉。”
2014至2017年间,他多次利用假期重返三亚,既是为了重温水上运动的激情,也是为了考察行业发展,寻找创业机会。
“我注意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上运动不再只是沿海地区的专利,内陆湖泊也开始出现需求。”吴建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
转机出现在2018年。一位鄂州好友向他推荐了红莲湖——这片位于武汉都市圈内的淡水湖,水域开阔,水质优良,周边交通便利且正在开发旅游度假区。

“第一次来考察时,我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了。湖面宽阔,风力适中,非常适合开展尾波冲浪。"更关键的是,红莲湖距离武汉市区仅40分钟车程,潜在客户群体庞大。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吴建明与好友决定在此创办尾波冲浪基地,将沿海地区成熟的水上运动项目引入内陆。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由于资金有限,他们租下的湖边场地杂草丛生,基础设施几乎为零。“记得第一天来清理场地时,我们天没亮就开工,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敢停。”吴建明指着基地旁的石墙笑道,“这墙是我们自己砌的,当时连水泥都不会调,现在看虽然不够平整,但特别结实。”

从场地平整、设备采购到行政审批、人员培训,两位创业者事必躬亲。最大的挑战是说服当地人对这个新鲜事物的接受。“很多老乡觉得我们花这么多钱买快艇和装备就为了让人在水上'耍花样',太不值当了。”吴建明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逐渐打开了市场。
与传统旅游项目不同,吴建明特别注重打造专业、安全的水上运动文化。“尾波冲浪看似酷炫,实则对技术和安全要求极高。”他制定了严格的教学流程和安全规范,所有教练必须持证上岗。这种专业态度很快赢得了游客信任,基地口碑逐渐传播。
随着武汉都市圈居民休闲消费升级,尾波冲浪这一兼具挑战性与时尚感的运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捧。“周末预约经常爆满,不少客人从宜昌、襄阳甚至外省专程过来体验。”吴建明不无自豪地说。


经过五年发展,吴建明的尾波冲浪基地已成为红莲湖旅游区的一张特色名片。基地拥有一艘专业造浪艇、十余名持证教练,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更难得的是,他成功将这一沿海运动“本土化”,根据淡水湖特点创新了多项技术。“海水浮力大,湖水相对较小,我们调整了滑板起板方式和教学模式,让初学者更容易上手。”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代表,吴建明带动了当地八名年轻人就业,其中不少来自周边农村。“我最骄傲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让老乡们看到,在家乡也能从事这么'潮'的工作。”他的学员中,已有两人考取教练资格并留在基地工作。

从利川山区到红莲湖畔,吴建明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热爱的长征。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这位朴实的土家汉子想了想:“可能就是认准一件事,然后像冲浪一样,抓住每个浪头的机会,不轻易放弃。”站在湖边,望着嬉戏的游客和波光粼粼的湖面,吴建明眼中闪烁着梦想的光芒。
出品 |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 沈文迪
摄影 | 艾博林 蔡甜
编辑 | 梁怡青
编审 | 何芬
主编 | 郑博
值班编委 | 吴子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