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今年是滨州撤地设市二十五周年,也是全市“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纵深推进的第四年。为深入践行“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全方位挖掘、展示滨州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发展脉络,唤醒市民对滨州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今日起,本报开设“在知爱建·滨州记忆”专栏,寻根式挖掘老街故事、唤起工业记忆、讲述历史名人、展现生态变迁,让“在滨州”的市民触摸城市肌理,使“知滨州”的认知突破时空界限,用文化基因激发“爱滨州”的情感共鸣,以发展图景凝聚“建滨州”的行动自觉,持续为品质滨州发展凝聚向心力、注入新动能。
“先有皂角(荚)树,后有北镇街”,这是一个跟滨州地名相关的动人传说。现在的滨州市区就是从北镇发展起来的。古皂荚树不仅是滨州城市之“根”,更是滨州城市优秀历史文化之“源”。
相传南北朝末期北齐年间,现在的滨州市区所在地曾是济水(又名大清河)北岸的一个小水旱码头。有一年济水发大汛,湿沃县(今滨城区)县令来此巡查水情。当他骑马行至码头时,马突然被栈桥下汹涌的波涛惊吓,一下将县令掀进了急流之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小皂隶(衙役)奋不顾身跃入水中,在惊涛骇浪中几经沉浮,终将县令托至岸边。最终县令被岸边的百姓救起,而那位小皂隶却因筋疲力尽被恶浪卷走。
获救的县令对舍身救己的小皂隶感激涕零,连连慨叹:“此乃皂隶中之佼也!”遂取“皂角”与“皂佼”的谐音,亲手在码头旁栽下一株皂荚树(当地俗称皂角树),寄托对救命恩人的感怀之情。这便是古皂荚树的来历。
后来,皂荚树越长越高,附近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集镇。因其地处济水(亦即大清河)以北,故名北镇。千余年来,该树一直枝繁叶茂,富有生机,和早先附近的城隍庙一起受到了居民的膜拜。如今,皂荚树虽被现代民居围合,但其古态古貌的形态依然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生发怀古之情。
民间的这个说法,从侧面印证了“老北镇”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滨州从大海里退出来,也就是四五千年前的事儿。而根据史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夏朝时是九州中的青州、兖州之地,殷商时是“薄姑”国属地,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北镇在西汉时即有此址,西汉至南北朝属漯沃县,隋朝至新中国成立前属于蒲台县,正式出现“北镇”名称是在唐朝时,因其地处蒲台县城和大清河以北而得名。
对此,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中显示,“相传西汉时就有了这个地方,到了唐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北镇了,北镇的名称得名于她的位置,她位于蒲城和大清河以北,1950年,北镇由原蒲台县划归滨县,但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是六街、五四、胜利、红旗、和平、义和大队驻地。北镇街是老北镇的主干道,和老北镇同时诞生,其曲蜿斜行,街面小,名气大,沥青路面。过去没有固定的名称,为了尊重历史,1984年9月,由当时的滨州市(县级)人民政府命名为‘北镇街’。”
1952年,惠民专区党政领导机关由惠民县城迁驻北镇。那时的北镇是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自然村镇,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全市(区)的政治中心。行政中心迁移后,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北镇的城市建设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时光流转到20世纪80年代,北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1980年3月,北镇改为镇建制,建立北镇人民政府,这为城市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以惠民地区行署驻地的北镇为中心设立滨州市,县级滨州市的建立,更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直接基础。1987年2月,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县级滨州市。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设立滨州市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从此,北镇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