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奔涌不息;山水诗城,壮美如画。
8月19日,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将在我市盛大启幕。届时,群贤毕至,大咖云集,将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奉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马鞍山,成为展现长江之美、彰显长江文化、赓续千年文脉的舞台。
▲ 马鞍山首届长江文化论坛 资料图
何以马鞍山?细看这份答卷。
在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中轴线上,一座以十字院落为形、仿夯土外墙为骨的建筑拔地而起。今年5月,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约1100件。
五千多年前,凌家滩先民以玉为信、以坛为祭,在长江之滨构筑起早期文明的高地;五千多年后,这座崭新的博物馆以器物为媒、以科技为桥,让五千多年前的“古国时代”可触可感。
▲ 凌家滩遗址航拍 资料图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当滚滚长江在皖东大地挽出一个翡翠色的臂弯,马鞍山便在这亿万年的潮汐中深埋下文明的璀璨。
“和县猿人”追溯40多万年前人类的起源,凌家滩汇聚成远古文明的先锋;“诗仙”李白望天门、泊牛渚、卧青山,“诗豪”刘禹锡屈身陋室抒写千古名篇,《千字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游褒禅山记》广为流传;古昭关前伍子胥一夜白头,太平府拱卫六朝京畿,虞允文“采石大捷”被盛赞“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和含等抗日根据地燃起抗敌烽火,西梁山响起渡江战役的枪声;中国第一只火车轮箍、第一套高速线材、第一根H型钢、钢铁第一股等多项第一从这里诞生……
▲翠螺山 唐焱 摄
因江而生、因江而兴,悠久的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山水文化、灿烂的诗歌文化、光辉的红色文化、繁盛的工业文化等,冠以“长江之名”,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融汇,最终升华成独具魅力的马鞍山文化。
日前,安徽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揭晓,我市采石六朝城遗址成功入选。在长江之畔翠螺山发现的古代城址平面布局清晰,部分城垣遗迹保存较为完好,其位置、规模及年代等与文献记载的采石城高度吻合,这一考古成果成为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收获,对于长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土墙、一片砖瓦,都留存着长江文化的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只有对历史文化遗产足够敬畏,全面保护,做好传承,才能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 翠螺山古城址及相关遗迹平面图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建立长江文物资源数据库,编制《马鞍山市长江流域文物名录》;坚持举办长江文化论坛、凌家滩文化论坛、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系统构建长江马鞍山段文化脉络,让长江文化成为马鞍山鲜明的文化符号、闪亮的精神标识。
如今,和县猿人遗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龙潭洞区域环境整治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这处沉睡了40多万年的古人类家园,从“洞”见远古逐步走向“动”见未来;市烈士陵园、西梁山烈士陵园承载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成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马钢功勋“9号高炉”异地复建,成为了解马鞍山历史和工业文明的窗口……马鞍山江畔处处涌动着新生的“脉动”,长江文化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好文推荐:
马鞍山人喜欢把钱花哪儿
马鞍山,百亿“新”引力
让马鞍山的“口袋公园”一直美下去
记者 | 邓婷婷
编辑| 郭笑 校对 | 傅中平
一审| 郭笑二审 | 赵欣欣 三审 | 陈邦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