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星荃
隆中是诸葛亮隐居地。作为襄阳人,隆中是常去的。
隆中是一条浅浅的山谷和几座青翠的山峦。草庐、武侯祠和三顾堂等古迹静静地掩藏在半山坡的林子深处。这是一处清幽静寂的山林,对于心性淡泊、情趣闲散的人是十分相宜的。
西出襄阳城,一路山也逶迤,水也迢递。左手是延绵的荆山,右手是滔滔的汉水。这是当年刘关张飞马访卧龙的路,古时崎岖,如今劈山填壑修成坦途,却依然随山势而回环。山上多松竹,也有小块的土地,春天便开了金黄的菜花,是苍山碧峦间鲜亮的点缀。最叫人清心的还是路旁的竹林,青翠幽窈,片片簇簇,静静地伴着你,将清纯的山野气息吹向你的脸。江与山之间有一带平野,晨光明媚的时候,平野烟景一派清新与湿润。平野那边,江水闪着一道白线,如果是早些年,能看见晴空中飘过的帆。若是雨意迷蒙的天气,就只见天地之间的一片苍茫了。无论阴晴四季,行在这样的路上,你都会心旷神宁,暗道不虚此行了。
其实这只是一篇清绝文章的序,等车子拐进山谷,气息森森然凉起来,使人眼眉爽洁,但此时才刚刚进入隆中。隆中的山并不高,却也有峻峭的危崖,有茂密的老林和细细的悬泉;几座秀气的山岭自自然然地相拥着,满坡满岭的松柏和杂树林,苍郁清寂,藤萝垂覆,鸟鸣山幽;又饶多奇石流水。于是朴素之中便见出清丽。它的庵堂亭廊又不集中在一处,不取宏壮而取简朴,又不用围墙圈起来,只让它们散落于茂林修竹之间,看似无章法,却气韵自然,像一幅高手点染的水墨山水。山谷又有窄窄的一溜儿田地,是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处,如今便叫“躬耕田”,田间卧着一口清澈的池塘。山路弯弯,时时碰见农夫樵子与牛羊,于是在宁静散淡之中便带了田园情调。
我曾在隆中山下的学院就读。跨过半月溪的石桥,爬上山坡,钻过疏疏的松林,就是武侯祠了。再西行数十步,是三顾堂,刘备带关张二人冒雪进山请谒诸葛先生的地方。后面是草庐,古井。朝后山坡爬上去,半山腰还有野云庵,石径陡峭,荆棘牵衣,难以攀缘。我们这些学生,往往三三两两,挟了书本,爬上山来,进祠堂欣赏郭沫若的手书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和岳飞草书《出师表》,也去读三顾堂回廊里的诗文碑刻。但多数时候各人找一个背静的林子或山隅岩下,专心地读一段古文,背一章英语,或者演算几道繁难的习题。也有才子们约了佳人,一同去寻找无人的幽处。
有时人会去茶庵的长廊下对弈。那时候,山林上空夕晖淡淡,廊边静静地盛开着牡丹,归鸟的翼翅在暮空无声地划过。我却好到抱膝亭去闲坐,亭在林边,林下是山溪,溪边是躬耕田,田里种些豆麦或菜蔬。想当年孔明在此处抱膝咏怀,“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静坐亭中,仿佛那吟哦之声仍在回响,那一份悠然旷远的情怀仍在清风中散发芬芳。
隆中最多野趣,书读倦了,我们就下溪水去捉鱼。秋天常钻进林子深处摘野栗,成熟的栗子外壳密生了尖刺,而且裂开,一不小心栗仁就炸开来弹进草丛里去。一个人独去容易迷路,野林子里又杳无人迹,需要胆量,更须小心。较多的是山楂果,一串串或青或红,酸甜生津;到雪一下来果子就紫黑了,吃起来蜜甜绵软,但踏雪寻找殊非易事。
腊梅开放的时候隆中的丛山里还是万木萧疏的季节,气候也还颇为寒冷,游客稀少。我喜欢在傍晚时分独自个爬上山来,随意地走走。最喜欢在三顾堂的天井里留连,那里有两棵腊梅树,枝柯横斜,颇有些年代了,它们总是在这样的清冷时节开出淡淡的花,像在树枝间缀满碎细的微型灯笼,闪着温暖的光芒,使这乍暖还寒的山间流动着一派生机。在老梅下轻吟回廊壁上的历代的诗文碑刻,有清芬扑鼻,也不知是诗香还是梅香了。
腊梅开过不久,武侯祠旁的迎春就开了,提示着春天的到来,又让人惜念着什么。最怕的是到了三月,那时候玫瑰就烂漫起来,牡丹也跟着开了,隆中游客如云的季节到了。不知是哪朝哪代形成的习俗,“三月三,隆中看牡丹”,已成地方传统的佳节盛会。
了解隆中的人都知道,隆中的美并不仅仅在春天。秋天,隆中的山林开始萧疏,气氛越加清幽。静谧的树,静谧的泉,静谧的岩石,一切都在静穆里表达着一种整体的本质上的沉静。而这其实又是一种沉思。像一个饱经世事的人,在秋天,隆中山静静地面对着这个世界。几阵秋风过后,渐渐地,坡坡岭岭的林子一片红了,又一片黄了,山山皆秋色,树树唯落晖。山林越来越瘦;流泉细小却更清亮。后来杂树林子落光了叶子,劲削的枝杈参差在纯净的秋空;松柏虽仍旧苍郁着,也一样静默无语。有霜的早晨,躬耕田的白菜和胡萝卜叶子上,松柏和翠竹上,一片晶莹的冷白。这时你会有点错觉,觉得你一错眼之间那个历史人物就要踱出山林来。
到第一场雪覆盖丛山的时候,隆中的美达到它的极致。岩林阒然,鸟兽匿迹,你真切地面对着柳宗元的《渔翁》诗境,静寂得人的耳朵发虚,可以听见宇宙深处的音响。但你最终听出来的也许只是幽幽的琴声,可这琴声因了是从白雪覆压的密林中传出的,是从那两楹茅屋里传出来的,被这白雪和山林所过滤,听来就别具清韵了,何况还有那里面坐着的清俊逸迈的抚琴人?
对隆中真正了解的人都以为,领略隆中之美需要一颗能够认同淡泊,承担沉寂的心。
孔明先生幼年失怙,流寓襄阳,隐居隆中过着躬耕陇亩的田园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许正像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所写:“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神养寿。”但智者隐身而不隐志,林泉之下,他博览群书,沉潜静修并留心世事,关心时局,被时人誉为“卧龙”。他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隆中的幽静山林与孔明超逸的品格交互辉映,天地大化与人的纯洁精神契合无间。他过着平凡的日子,然而这是些高尚的日子。若非刘备殷勤三顾,也许这条“龙”就终生卧在隆中深处,成为真正的“潜龙勿用”了。但无论是出是处,对于诸葛亮而言,这片山林都已成为命定的必要了。后人面对此山此林,不禁发问,是山水养育了智者?还是智者光照了山水?
冷寂,清旷,朴素,淡远……这些是孔明追求的境界。人无论古今,学无论深浅,其大多数爱恋的是歌舞繁华之地;若要他们久居隆中,有多少人能够消受得起?对那些心里做着金钱梦,飘着绮罗香,怀着世俗物欲渴望的人,隆中则无疑就是囚牢了。
能够在秋冬时节来隆中一趟,你一定会在心底默默地说,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