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半,齐鲁大地的文旅市场热度不减反增。
从博物馆里的VR数字展厅到“美食争霸赛”的烟火气,从星空下的夜爬山路到海面上的观光航线,“文化避暑游”“味蕾游”“夜游”,山东文旅正以一连串“新”动作,将高温天气转化为消费活力,让传统文旅资源焕发出新生机。
新场景,让文化在清凉中“热”起来。夏季高温让人对户外望而却步,山东用“文化+科技+避暑”的组合拳,打造出一批沉浸式清凉场景。山东博物馆40天接纳观众66.67万人次,日均1.6万余人次的热度,印证了“文化避暑”的魅力——恒温26℃的展厅里,“大侦探福尔摩斯”特展与敦煌VR体验相映成趣,青少年在数字空间里触摸历史;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里,三星堆VR体验展让孩子穿越时空,软陶非遗展则让传统技艺有了年轻表达;德州齐河的《大河上下》更以3000吨数控水幕重现黄河故事,水陆两栖舞台让观众在水雾中读懂齐鲁精神,暑期场场爆满的上座率,彰显着文化场景创新的吸引力。
这些场景创新,打破了“文化只能远观”的刻板印象。就像红叶柿岩旅游区的“奇幻聊斋”剧场,用水雾与光影让蒲松龄笔下的狐仙“活”起来,游客在清凉山水间与经典IP对话,传统文学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新业态,让消费在体验中“嗨”起来。美食与旅游的碰撞,能迸发出怎样的能量?山东用“味蕾游”给出答案。7月底启动的“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让济南的鱼、淄博的烧烤成为流量密码——济南融创文旅城的“yu”字优惠票卖出3.15万张,淄博博山北门里美食城4天迎客近5万,特产与美食销售额突破130万元。一串烧烤裹上地域风情,一碗鱼汤飘出齐鲁韵味,美食从餐桌跃变为文旅经济的纽带。
夜间经济的升级则更显巧思。台儿庄古城与青岛啤酒节联动,“海派狂欢”和“运河史诗”碰撞,7月份景区游客量较6月份上涨35%;沂蒙山龟蒙景区推出22℃的“星空夜爬”,游客在荧光山谷中探秘,停留时间较日间延长一倍半;日照刘家湾赶海园的“千灯之夜”,用光影秀与月光赶海编织出海岸嘉年华……新业态把“昼伏夜出”的避暑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
新机制,让品质在协同中升起来。“海上看青岛”异军突起,藏着机制创新的智慧。从“小散乱”到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7.8%,成为如今的“全国样板”,“海上看青岛”的蜕变得益于“五统一”机制与“三重保障”体系推出。文旅列车的流动创新同样亮眼。“齐鲁1号”每日穿越11市,非遗手艺人在车厢展演鲁绣,美食车厢每月更新临沂糁汤、淄博烧烤,游客在凉爽中“人在画中游”。“交通+文化+美食”的融合机制,正是山东文旅从“点上出彩”到“线上成景”的缩影。
新场景、新业态、新机制,山东暑期文旅的“新”字诀,本质是对“好客山东”的深刻诠释——既尊重游客避暑的刚需,又满足体验文化的渴望;既守住齐鲁文化的根脉,又善用科技与创意的翅膀。(文/张凯丽)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