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一大早,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检票口排满了等待入馆的游客。
“随着避暑游客量的增加,我们平均每日接待游客量超1万人次。”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暑期以来,该馆累计接待游客量已达38.6万人次,7成以上是省外游客,其中,四川、广东、湖南等三省游客居前。
展厅游客络绎不绝。
贵州被誉为“古生物王国”,具有丰富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资源。省地质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岩矿标本等各类地质标本超3.1万件,集中展示了我省独特的地质文化魅力。今年暑期,省地质博物馆以“地质+文化+科技”为主线,推出了多个主题科普研学活动,涵盖公益观影、非遗手作、研学体验等板块,让地质科普旅游有了“新玩法”。
博物馆序厅中央,巨大的海百合化石前围满了驻足观赏的游客,大家纷纷惊叹于这形似花朵的古棘皮动物化石珍品,讲解员生动地介绍它5亿多年前的生存状态及捕食方式,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趁着暑期,广东游客黄女士带着女儿来到贵州旅游,其中一站便是省地质博物馆。“现在,我们对贵州的地质文化和深厚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这里很适合带孩子来参观学习。”黄女士表示。
游客被丰富多样的化石展品吸引。
博物馆走廊的5块化石墙前,许多家长正带着孩子仔细辨认贵州5个代表性古生物化石群落。
在距今6.09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展区,显微镜下的动物胚胎化石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目光,他们瞪大双眼,好奇地观察着这些200至800微米的“生命密码”。
神秘贵州展厅里,450余件古生物化石标本让游客仿佛穿越到远古海洋世界,体长9.25米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拍摄这具保存完整的镇馆之宝,讨论着它纺锤形的身体和滤食习性。
游客在贵州鱼龙化石前参观。
复原的“海底隧道”内,仿真的鱼龙、海百合等生物模型配合多媒体效果,让游客沉浸式感受2亿多年前贵州海洋的热闹景象,孩子们兴奋地指着隧道电子屏上游动的鱼龙问东问西。
在化石修复体验区,小朋友们端坐在显微镜下,聚精会神地感受化石修复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自然科学。
孩子们动手体验化石修复过程。
…………
在体验地质科普旅游的同时,许多游客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些趣味十足的时刻,并发在朋友圈“炫耀”,引来众多网友围观,也让省地质博物馆的“新玩法”火出了圈。
为了扩大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知名度和影响力,省地质博物馆还与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等合作,“打包”推出三叠纪化石群研学旅游路线,吸引不少游客参与。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申遗步伐,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刁理品表示:“加快三叠纪化石群申遗,能不断提升贵州的地质资源优势,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贵州,这对擦亮我省地质文化品牌、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编辑 杨羽
二审 赵昆 高大涛 杨韬
三审 覃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