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坚持“大融合”理念,围绕宜居康养目标,按照“两园一山一古城”发展思路,把全域旅游与全域乡村振兴同谋划、共布局,通过挖掘文化魅力和生态潜力,全面打响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5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324.91万人次,同比增长18.3%;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3.74%。
坚持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厚植旅游发展新内涵。该县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业态,实现文旅共生共荣。一是修缮红八军彩村战斗纪念碑等,串联弄福公路、猪笼洞等景点,把县域红色资源和人文风貌巧妙融合,推出“红色记忆·山水寻踪”主题研学线路,建成红八军彩架突围战教育基地,填补了红色旅游空白。今年以来,接待研学团队约100批次。二是把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等非遗项目带进景区,推出10余项沉浸式文化体验业态,让文化和田园风光相互辉映。三是把民风民俗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深入挖掘村屯的自然、历史、产业、民俗特点,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打造了“红色彩架·缤纷织锦”“桑梓平怀·民族和风”等特色村屯。
坚持与健康养老相融合,满足康养旅游新需求。该县突出健康、养老、绿色等新需求,着力培育健康养老、健康运动等产业新链条。用“体育元素”引爆旅游市场。组织开展徒步大赛、骑行体验等体育赛事,承办2025年“泳动广西·千人畅游浩坤湖”活动,有效延长“旅游黄金期”,将赛事“热度”转化为经济“增量”。据统计,每年有10万以上的运动爱好者汇聚于该县,共享徒步、骑行等运动旅行盛宴,让凌云刷爆网络,成功“出圈”。用“康养旅居”刷新旅游模式。该县主动融入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旅游营销联盟,成立凌云县民宿协会,推进“山水闲居”等康养民宿建设,协办2025年广西旅游年边关旅游民宿生活季体验等活动,持续推行“候鸟人”在凌云、巴马两地“互住”“换居”的旅游康养模式,年内建成民宿25家,新增床位285个。
坚持与智慧生活相融合,抢占旅游营销新赛道。该县充分利用信息化、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构建智慧文旅云平台,推进文旅资源管理、营销服务智慧化。将“智能数据”融入“一键游广西”智能平台建设,县域内各景区景点、星级酒店、农家乐、特色文化信息等纷纷上线,游客可一键登录查询出行线路、预订酒店等,开启智慧化游玩的全新旅行,推动数字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新爆点,准确捕捉旅游热点,联合芒果TV、抖音等平台推出《悠然的客栈》《山水一程·奔赴浩坤》微综艺。同时,该县融媒体中心与县旅投公司达成合作联盟,利用“壮志凌云”“凌云发布”“凌云融媒”“壮志凌云文化传媒”等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每周至少推出2条文旅宣传短视频,不断增加景区景点曝光度。
坚持与乡村振兴相融合,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该县坚持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做活乡村旅游。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农特产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出售红薯粉、茶叶等产品,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促进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依托凌云白毫茶、茶叶酒等特色产业产品,投资建设凌云县盛园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推出茶酒文化旅游路线,打造茶酒文化体验区,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将乡村旅游特色村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村镇建设等工作相融合,实现村庄变景区,浩坤村、平怀村均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右江日报 通讯员 涂尚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