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沾满湿润的陶土,目光紧盯博物馆展柜里那些流淌着四千年时光的古老纹样——海东市首届高原康养儿童夏令营的孩子们,在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内,正经历一场与先辈们“指纹相通”的奇妙对话。8月13日,这群小探索者用双手触摸河湟文化的厚重脉搏,以童心共绘团队协作的壮丽长卷。
清晨的河湟文化博物馆内,孩子们的目光被一件件古朴的彩陶深深吸引。讲解员将四千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图景娓娓道来。“看这件马家窑文化的旋纹罐。”讲解员指着流畅的黑色线条,“古人用最天然的矿物颜料,把对河流的崇拜永远留在了陶器上。”孩子们簇拥在展柜前,踮起脚尖端详那些螺旋纹、蛙纹和网格纹,不时发出惊叹。当讲到先民如何用简单工具刻画出精美纹饰时,李思哲小朋友忍不住伸出手指,隔着玻璃轻轻描摹那古老纹路的走向。
在彩陶纹饰DIY体验区,空气里弥漫着陶泥特有的湿润气息。孩子们屏息凝神,对照着展柜中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流畅的旋纹与蛙纹,小心翼翼地在自己的陶坯上复刻这些沉睡千年的符号。李思哲鼻尖蹭上了一抹陶土,却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勾勒着手中陶罐的纹路。“讲解员姐姐说,这些旋涡是古人眼里的黄河水,”他抬起亮晶晶的眼睛,指尖轻触自己刚完成的纹样,“现在我的指纹也留在上面了,感觉像和几千年前的小朋友悄悄击了个掌!”
午后,乐都区朝阳山公园迎来这群朝气蓬勃的小登山者。登山路上,孩子们互相鼓励,小手拉着小手攀登陡峭的石阶。邵星宇小朋友擦着额头的汗珠,指着山腰的亭子对同伴喊:“再加把劲!妈妈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孩子们的喘息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登山进行曲。
登顶朝阳阁,挑战并未结束——等待他们的是一幅长达十米的空白画布。孩子们瞬间化身小小艺术家,分区协作,调色、勾线、涂抹,缤纷的颜料在画布上流淌汇聚。邵星宇负责一片画中“天安门”区域,忙得不亦乐乎,额角也沾上了红色颜料。“一个人画这么大一幅画肯定不行,”他抹了把汗,指着身边协作的伙伴们笑道,“可大家你一块我一块拼起来,就像玩超级大拼图,最后居然成了!看,‘祖国’两个字就是我们小队画的!”最终,一幅画有“我爱我的祖国”的美术作品完成。
从博物馆幽静长廊里个体对古老纹饰的虔诚摹画,到朝阳阁开阔平台上团队巨画的激情挥洒,这一天的行程恰似一次浓缩的成长寓言。
当夕阳为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镀上金边,那跃然布上的壮丽山河与璀璨未来,已不仅是颜料的堆积。他们在触摸祖先智慧时显露的惊叹,在携手创作时绽放的笑颜,正是河湟大地孕育的文明基因与现代童真跨越时空的动人共鸣。这一日,文化传承的种子与团队精神的幼芽,已在高原的清风艳阳里悄然萌发。(全媒体记者 赵新秋 祁鑫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