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束文杰
(2024年度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国<合肥名胜杂咏>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据媒体报道,上月初,有市民在合肥环城公园莲花庵东侧树林,发现一只短尾、长腿的黄褐色动物。视频上传网络后,引发广泛热议。经过专家辨认,这是一只“三有”保护动物小麂。专家指出,环城公园没有大型动物捕猎小麂,这只小麂的生活不会受到威胁和伤害,而在国外一些生态比较好的城市,类似小麂这样的野生动物,都会在城市以及郊区和当地居民和谐共处。野生小麂多次现身出现在市民的视野,正是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直观体现。此次小麂出现的地方,位于环城公园西山景区内,关于这处景区,广大市民并不陌生,但要是说到景区名之“西山”,可谓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山”在哪儿?
——编者按
合肥城墙兴废
众所周知,合肥环城公园是基于旧城垣、护城河(包括南淝河部分河道)及两岸陆地规划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公园,而西山景区指金寨路至长江路段。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下——合肥城池营建的历史。隋开皇元年(581),改合州为庐州。五年(585),于肥水(今南淝河)中游别置金斗城,合肥城自汉城东迁至此。
“金斗城”(来源 | 宋《舆地纪胜》)
金斗城之地望,按南宋《舆地纪胜》载“在合肥县西”,又据“县桥”“布政坊”等线索考证,宋代合肥县治在县桥北首附近,而金斗城当位居其西。从文物出土情况来看,在肥水(市河段)两岸的众多古遗址、古窖藏、古墓葬中,曾发现唐代各时期的钱币和长沙窑、寿州窑瓷器等,尤以百花井至县桥两岸一带较为密集。
合肥老城出土唐代钱币示意图(制图 | 又心)
金斗城的具体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无论是史料文献,还是该地区的地势走向、考古发现等,都无法佐证——隋唐金斗城位于今老城区东南隅一说,至于明人发现“尉迟敬德监造”石刻,往期已作过解读,属后人误读而已。由史料可知的是,至唐代中后期,合肥城已实现砖砌城垣及外罗城(规模不详)的建设。
“懿彼肥川旧有罗郭”(来源 | 杨吴《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
吴天祐五年(908),庐州刺史张崇重修外罗城。此时规模已有详细记载:城墙周长达26里170步(约合今12.4公里),高3丈(约合今8.9米),所用城砖长1尺3寸(约合今39厘米)、宽6寸(约合今18厘米);护城河宽60~70丈(约合今184~215米),深8丈(约合今24.56米);设13座城门、44座大弩楼。
唐末五代庐州外罗城建设情况一览表(制表 | 又心)
杨吴庐州外罗城的规模、范围已与明清庐州府城大体相当,除基础数据外,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诸如1956年在安徽农学院发现的南唐砖室墓中,出土买地券上书“于府城西方去城约三里”,即与今离城距离相符。此外,外罗城设“独山门”“舒城门”,与通往方向有关,故二城门被认为即西平门、德胜门之前身,等等。
946年,汤氏买地券(来源 | 安徽博物院)
两宋时期,庐州外罗城得到了延用,别称“古城”“旧城”,历任守帅多加修筑。乾道五年(1169),淮南西路安抚使郭振“以古城中分为二,于市河之南别筑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而阻绝市河于斗梁之外”,这便是斗梁城,亦称“新城”“内城”。至此,斗梁城取代了金斗城的地位,与外罗城构成二重城式,以防御北敌。
清代绘画中的斗梁城遗址(作者 | 夏云)
宋元战争时期,宋军依靠城防设施获得较多优势。故在元军占领诸州县后,“海内之城皆坍而不治”,甚至多次下令拆毁城墙。考虑到此举削弱了城市防御功能,至元十五年(1278),江州路申呈:江淮一带城池“聊复修理,斟酌缓急,差调军马守御,似为官民两便”,忽必烈以“修城子里,无体例”断然回绝了修城请求。
“修城子无体例”(来源 |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在此背景下,庐州外罗城的故事也步入尾声。古老的城墙“久圮且夷”,渐由二重城演变为一城,但城内的基本布局,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起义爆发,瞬间点燃了农民抗争的火焰。面对紧张局势,合肥守军先以木栅环城抵御,后经淮西廉访司佥事马世德提议,查验故城遗址而重新修筑之。
元末农民起义(来源 | 《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此议获得了驻肥的宣让王和淮西廉访使高昌公的支持,“遂发公私钱十万贯”。随后,召集富人为千夫长、百夫长负责管理,雇佣平民施工。工程始于十三年(1353)二月,历时7个月,至九月完成。共计用工77.8万,用砖448万块,城周4706丈(约合今14.93公里),设6座城门及警卫庐舍,城门皆配楼橹设施。
余阙《合淝修城记》(来源 | 元《青阳先生文集》)
明清时期,在元末修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次修缮、维护。除府县志的文字记载外,近年发现的城墙砖带有“府正严(尔圭)县正熊(文举)”“嘉庆六年合肥县左辅监造”等铭文,亦是历任庐州知府、合肥知县修城的重要见证。其间,城门、水关、月城(瓮城)等城防设施曾发生变动,但在城池规模上保持长期稳定。
明清时期的合肥城墙砖(摄影 | 又心、欧阳林斌)
明清时期庐州府城建设情况一览表(制表 | 又心)
合肥拆城运动
合肥拆城运动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初。是年,因修筑安合路的需要,拆除德胜门月城,以其砖石,作为南门外筑桥材料。同时,一度动议拆除其他月城,修筑环城道路,但未予实施。二十六年(1937),由于东门外“行人拥挤,东城门太狭,时有拥塞之患”,县府及各公团决定:“拆除(大)东门月城,扩大城门”。
1929年&1937年,关于拆除月城的报道(来源 | 《时事新报》《申报》)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因受战火殃及,合肥城墙各段多有毁坏、坍塌,各城门之月城,亦以交通运输(如方便汽车通行)及修筑工事的需要,遭到部分拆除。在当年日本随军记者的镜头下,逶迤的城墙千疮百孔,放眼城池内外,尽是一片凋敝景象。至解放前夕,饱经沧桑的合肥古城墙,已是残破不堪、岌岌可危。
抗战时期的合肥西平门(来源 | 资料图片)
1949年,合肥解放后,“为疏通河道,便于市区建设,及各机关部门建筑驻房”,有关部门“曾将阻塞交通之大东门至小东门一段城墙及大东门经北门至大西门间城垛予以拆除”。12月8日,合肥市警备司令部布告:“奉皖北军区转奉华东军区电示:‘合市之城墙应予保护,不得拆毁。’……一律停止拆毁,不得故违”。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北合肥市警备司令部布告(来源 | 《皖北日报》)
曾任合肥市政府建设科副科长陈衡回忆:“房子不够,急于增添简易平房,市场缺砖瓦建材……根本无法制止,两年中城墙已被自发地拆得‘体无完肤’。城门原来相当狭窄,仅容一辆轻型卡车勉强通过,合浦、合六公路来车进城经常受阻,无端增加货物转运费。为便利交通运输,从1949年下半年起已陆续拆成豁口。”
解放初期的合肥德胜门(来源 | 资料图片)
时间来到1951年。是年8月16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合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机构——合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决定: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拆除已残缺的合肥城墙,改建环城马路。1952年2月5日起,合肥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群众义务劳动,拆除全部城门和城墙。
1951年,“拆除已残缺的合肥城墙”(来源 | 《合肥市政协志》)
与此同时,将城墙土向两侧放成缓坡,降低高度,中间沿旧城墙基(宽4尺左右)经逐年整平,修筑成一条环绕合肥老城区的碎砖石简易道路,路面宽3.5~5.5米,作为市区的内环路,沿路植树绿化。10月,绘制出《合肥市街道设计图》,规划明确老城区沿城墙内设内环道,宽30米;开始反映以环城绿化带等构想。
1952年,合肥市区域划分干道系统示意图(来源 | 《合肥市街道设计图》)
西山景区建设
著名园林专家吴翼曾撰文回忆:1955年,“大部分墙土已被推向两边,唯有大西门到德胜门一段的墙土尚未处理。当时我向分管城建的王国昌副市长(1953~1961年任副市长)建议,是否可以把这段墙土按照自然山丘形貌加以整理,让它呈现出起伏的自然山势,同时也保留当年城墙的高度,作为一种自然的标志。”
1959年,黑池坝(摄影 | 董青)
“他同意我的设想,并要园林处组织数十位民工来从事这项工程……随后的两年时间,在这片人工形成的土山上,种植了大量的常绿树和枫香、红叶李、乌柏等彩叶树种,之后随着树木的生长逐渐显露出它的优美风景,这便形成后来人们称作‘西山’的一大自然景观。”由于地处环城西段,于1959年命名为“西山公园”。
1959年,稻香楼及西山一带(摄影 | 董青)
吴翼的说法,同样也得到陈衡的印证,他在《合肥环城公园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确立与形成》文中谈到:“定为林荫带起,经过六年多发动义务劳动及分段发包给省公安厅等单位,挖填了大量土方(但保留了德胜门到大西门的土丘,作为古城高耸的见证)”。这段墙土至今仍然保存,其最高处超过了稻香楼的海拔高度。
1996年,陈衡《合肥环城公园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确立与形成》(来源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1955年,改造西山及稻香楼外围山冈,从山东、宿县、无为等地购进侧柏、青桐、女贞、栾树等树种10余万株栽植。1979年后,重点栽植枫、槭、乌桕、枫香、火炬树等树种,形成红叶烂漫的秋景特色。此段护城河(稻香楼河)自1955年被省农业厅水产局用于水产试验后,遂有“鱼花塘”之称,又名“鱼苗塘”。
1983年,环城公园示意图(来源 | 《合肥晚报》)
1982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规划》提出:“立即着手进行环城公园的规划建设”,这是“环城公园”作为重要的规划项目,首次提出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而在前一年秋,万里主持安徽工作,现场察看之后认为基础很好,应进行园林建设。在他的直接倡导下,“大戏”开始了。
1984年,西山公园(来源 | 《合肥交通旅游图》)
1983年,开始编制《合肥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及西山景区、银河景区详细规划。1984年3月5日,经省长办公会议批准,环城公园建设指挥部成立。3月8日起,全面动工建设。是年,于鱼花塘北段建成庐阳亭,与庐阳饭店相呼应,供游人欣赏湖山美景;于塘东南角建成稻香水榭,与稻香游园毗邻,令人视野开阔。
1983年,西山景区详细规划图及庐阳亭、稻香水榭(来源 | 《合肥城市规划志》)
毋庸置疑的是,西山景区极具特色当属野生动物雕塑群。包括“醒狮”“象的家族”“湖边鹿的一家”“鹤翔”“熊猫”“长颈鹿”等多组动物,雕塑设置因地制宜,色彩搭配合理,使绿地内部空间不断变化,景观丰富。雕塑群巧妙地与周围花草树木和起伏的西山山峦、宽阔的鱼花塘水面融合,相映成趣,浑然天成,使人叹为观止。
1985年,醒狮广场(摄影 | 朱涛)
随着西山景区的建成,鱼花塘作为景区的一部分,不再放养鱼花(鱼苗),在人们口传中,“鱼”或“渔”字逐渐被“雨”字取代,赋予了烟雨的诗意,即为今名——“雨花塘”。位于光明巷内的莲花庵,1992年因长江路拓宽工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移至西山景区重建,耗资百万,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热心赞助……
1994年,《莲花庵举行佛像开光典礼》(来源 | 《合肥晚报》)
札记
对于西山段城墙,清《(嘉庆)合肥县志》曾描述道:“正西、西南,墙皆缘冈,高二丈四尺有奇(约合今7.68米)”,墙体本身高度虽不及其他地段的“二丈八尺至三丈不等(约合今8.96~9.6米)”,但因依附于天然的“冈”地,与之保持了平衡态势。由稻香楼所在的“老虎岗”,以及琥珀山庄建设原状,也可以看出城西及西南一带筑城前的地貌,这也是符合合肥城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走向。
抗战时期的合肥城墙(来源 | 资料图片)
对于西山段为代表的合肥明清城墙遗址,老一辈的城市管理者、设计师早已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论和描述。除前文提到材料外,陈衡的“拆除砖墙以后的城垣残址”,劳诚的“拆除了合肥城墙的砖砌体”等语句,本世纪初在包河清淤疏浚及环城路、安庆路、阜南路等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城墙基石、砖块等,亦是有力的证明。
2005年,施工挖出明清古城墙根基(摄影 | 马启兵)
几年前,合肥曾传出复建古城墙的消息,一度引发网络热议,但最终不了了之。或许在复建条件和时机都不太成熟之前,文物部门有必要优先开展城砖专项征集活动,并针对现有城墙遗存(如西山段)给予保护,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可以考虑在“环城公园”的基础上,加挂“古城墙遗址公园”的牌子。凡此种种举措,势必将有利于文旅宣传和今后的旅游开发工作。讲好庐州古城故事,文化先行,刻不容缓。
2018年,合肥古城墙复建效果图(来源 | 安徽商报)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仅供参考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看官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5年,合肥明清城墙遗址(摄影 | 又心)
- 作者:束文杰
- 参考:《隋书》《全唐文》《诸山圣迹志》《三朝北盟会编》《宋会要》《合肥新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大元圣政国朝典章》《金陵新志》《南畿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申报》《时事新报》《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皖北日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合肥日报》《合肥晚报》《合肥交通旅游图》《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政协志》《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金融志》《合肥市志》《合肥市公路志》《合肥文史资料全书》《合肥城市规划志》《合肥通史》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全国报刊索引、日本内阁文库、7788收藏网、孔夫子旧书网、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安徽博物院、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市图书馆、合肥日报、合肥晚报、往期文章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淮西路知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