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早C晚A”(早晨咖啡、夜晚精酿)成为都市生活的流行标签时,在南明区街头巷尾,还有另一股更悠长的味道在流淌——那是从盖碗茶里升腾的热气,是竹椅茶桌间飘出的茶香,是老茶客“摆龙门阵”时溢出的烟火气。翻开《南明茶馆打卡地图》,你会发现这里的茶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茶空间,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市井的会客厅,更是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文化新地标。

一张地图,串联起千年茶脉与市井烟火
《南明茶馆打卡地图》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南明茶事的过去与现在。
曹状元街状元坊内的熙苑・那里老茶铺,竹椅青瓦、搪瓷茶缸,看似简陋的陈设里,藏着老贵阳最踏实的日常。坐在这里喝一壶坝坝茶,仿佛能听见晋代《华阳国志》里“南中茶子”的回响——早在千年前,贵州的茶叶就已凭借“其味极佳”的口碑闻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专门记载的“黔中茶”,正是从这片土地走出的“顶流”。而如今,茶从宫廷贡茶变成了街头巷尾的寻常滋味,正如十元茶馆(环南路与青云路交叉口西南80米)里,一杯平价茶就能让人卸下疲惫,在露天茶座里消磨一下午时光,这便是南明茶最质朴的魅力。


在黔里非遗(青云茶馆)(兴关路街道青云市集J-01号),茶香与非遗技艺撞了个满怀,成为地图上的“时空折叠点”。修旧如旧的院落里,茶艺师一边冲泡着本地好茶,一边讲述古茶树的故事,玻璃柜里的银器、蜡染手作与茶席相映成趣。这里不仅能喝到遵循“谷雨前采茶”古法制作的好茶,还能在品茶后逛一场文化市集,看一场地方戏剧,让茶的韵味在多元体验中延续。


不止于茶:茶馆是南明生活的“体验节点”
南明的茶馆,从来不止是喝茶的地方。它们是“消息集散地”,是连接生活与社交、传统与现代的“第三空间”,更是浓缩城市生活逻辑的“体验节点”。
淡园茶铺(观水路30号)的午后,总是被竹椅的碰撞声、棋子落盘声和“摆龙门阵”的闲聊声充斥着。老茶客们在这里谈论家常、互通消息,一碗茶水维系着紧密的邻里关系。而到了夜晚,围炉茶馆(文昌南路文昌苑C栋1单元401室)的灯光格外温暖,烤茶的焦香从陶罐里溢出,与民国时期茶馆通宵营业、越夜越热闹的市井盛景遥相呼应。在这里,茶可以是仡佬族油茶的厚重,也可以是苗族擂茶的清甜,既是饮品,也是慰藉人心的点心。

年轻人则在卜山艺树Art餐饮空间(观水路与水东路交叉口水口寺29号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茶时光。围炉煮茶的陶罐旁,摆着艺术展海报和笔记本电脑,茶席成了创意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先安静办公一小时,再和朋友就着茶香讨论插画创作,传统茶馆摇身一变,成为连接生活与工作的“第三空间”,展现着南明茶事的年轻态。

古今碰撞:茶里藏着南明的“慢哲学”
《南明茶馆打卡地图》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南明茶事的过去与现在。
在快节奏的都市里,南明的茶馆像一处处“精神绿洲”,用茶香诠释着“慢哲学”。
闲来煮茶森邻餐厅(甲秀楼店)(富水南路2号荔星名店 A座3楼)窗外,甲秀楼的飞檐倒映在南明河上,茶桌上冷泡红茶与手冲咖啡并排而立。在这里,“慢”不是拖沓,而是像茶师冲泡翠芽时的专注——注水、出汤,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对传统的敬畏。而数脉中医(万象城L6层05号)的茶饮空间里,养生茶与中式调理结合,一杯融入了焦麦芽、甘松的茶饮,让健康与茶香同行,成为现代生活的新选择。

从熙苑书院(园林路90号附近)的古籍茶香,到Amusement park1990(解放路155号)的茶与音乐跨界,南明的茶馆从未停留在过去。它们和甲秀楼、曹状元街等历史地标相互呼应,构成了一条可触摸的文化线索,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茶香里,读懂这座城市既坚守传统、又拥抱变化的温润底色。
如果你厌倦了“早C晚A”的循环,不妨翻开《南明茶馆打卡地图》,随便走进一家茶馆。或许是在竹椅上喝一碗坝坝茶,或许是在围炉旁听一段老故事,你会发现:南明的茶,从来都不是咖啡与精酿的替代品,而是这座城市写给生活的诗,字里行间,都是岁月沉淀的温柔与力量。而南明的魅力,也在于既能用咖啡杯盛满都市活力,也能用盖碗茶泡出岁月悠长。这里的茶馆,从来不是旧时光的标本,而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表情,等你来读懂,那藏在茶汤里的,关于生活的千万种可能。
撰文:全媒体记者 刘玲
图片:南明文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