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石鱼:诗意自然与文化传承的共生
作者:橘韵厨娘
漫步淇河,邂逅野鸭嬉戏,拾得天然石鱼。这枚浸润千年文脉的河石,以星辰纹路与鱼形轮廓,成为案头镇纸与心灵良伴,无需雕琢已是天地至美。
011. 淇河的自然与诗意
▲ 淇河的地理与文化
漫步于乡间小径,我常走向村西的 淇河。河床在山势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清瘦而平缓的美感,宽度不时变化,却能从容不迫地顺应地势。河底,青色的河卵石静静地躺着,白色与紫色的石子仿佛是点缀其间的宝石,为这静谧的河流增添了一抹生动。 淇河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展现出一种宁静与平和,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诗经》中多次描绘的意象,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以及“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等,无不见证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
▲ 我和野鸭的趣事
在淇河的岸边,我悠然地漫步,偶然间,几只野鸭进入我的视野,它们在河中悠然自得地游弋,与我共享这份宁静与闲适。童心未泯的我,决定与这些野鸭进行一场轻松的嬉戏。我大喝一声,野鸭们受到惊吓,纷纷潜入水底,但不久后又在远处露出水面。我再次吆喝,野鸭们再次潜水,如此反复多次。 作者与河中的野鸭互动,发现并欣赏了一块河边的石头,它成为了作者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伴侣。或许玩累了,又或是它们觉得这种游戏太过幼稚,数次之后,它们对我的恐吓不再理会,仿佛是在嘲笑我的无能。我弯腰捡起脚边的石头,想要投掷它们,却在瞥见石头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石头的润滑细腻让我为之倾倒,我不禁为之钟情。
022. 石鱼压书石的发现与意义
▲ 石鱼的独特外观与缘分
块石头呈现扁平的椭圆形,中心部分厚约两公分,边缘则略显薄削,单手便可轻松把握。其底面为深黑色,而中间则缠绕着几缕洁白的絮状线条,宛如云气缭绕山腰的景象。更引人注目的是,上面还散落着几粒晶莹的闪光斑点,仿佛是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从石头的侧面观察,一端上方并列着两处凹陷小坑,而下方则是一个较大的凹陷,形状颇似一只生动活泼的比目鱼。 石鱼作为一种天然的压书石,拥有独特的外形和寓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自从将它带回家后,我便将其用作压书石,让它物尽其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代邵清甫所写的《压书石鱼》一诗,虽然我的压书石鱼是自然之手精心雕琢而成,独一无二,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缘分与寓意。
▲ 石鱼与读书生活的契合
读书时,石鱼压住书页,让我能腾出一只手,无论是执笔书写还是端杯品茗都更为自如。每当读得累了,我便摩挲把玩这石鱼,其清凉之感渗透肌肤,让我精神一振。 石鱼不仅作为工具来固定书页,更通过与书的结合,赋予了生活和学习一种新的趣味和陪伴。有时,我甚至会闭上眼,用手去感触石鱼上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那人间烟火的独特韵味。石鱼置于案上,如同一位老友在侧,我们互相陪伴,悠闲地度过每一个时光。石鱼与书是如此相得益彰,它们都蕴含着厚重沉稳的底蕴。
▲ 石鱼的象征意义与发展
这石鱼源自淇河,历经千百年,沾染并沉淀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咏叹,承载了光阴刻录的宝贵讯息。与书本相伴的石鱼,虽生硬如壮汉,却与书本的谦恭如长者形象毫不违和,它们在无声中相互呼应,产生共鸣。 石鱼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亦是大自然的杰作,无需人工雕琢,已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石鱼,与人相互陪伴,共同成长,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良友。
友人见此石鱼,不禁提议道:“何不请一位擅长石头画作的画师,在石鱼上描绘一幅山水画,置于书房之中,定能增添高雅与博远的意趣。”然而,我婉言谢绝了这个建议。石鱼源自山间,历经河底磨砺,已深蕴山的辽阔与水的清澈。它本身便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无需笔墨油彩的额外点缀,任何人为的涂抹都可能掩盖其本有的自然之美。石鱼作为压书石,其功能远胜于普通的镇纸。正如我所珍藏的这条石鱼,它不仅压住了书页,更在无形中镇定了我的心。
部分图片:网 络
本期编辑:闫 爱 学
临淇淇河民间文艺主办
编审:闫爱学
统筹:秦录生
策划:王坚强
监制:李学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