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柴燕宏 俞倩玮 吴煌 编辑 胡大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漫步在浙江杭州、广东惠州西湖的苏堤,杭州苏堤杨柳依依,尽显江南的婉约;惠州苏堤榕荫拂水,多了几分岭南的灵动。
千年前,苏轼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而他在两地治理西湖的佳话,亦随波光流转至今。
这位北宋文豪或许不曾想到,当年疏浚西湖的善举,会在千年后化作日复一日的坚守——两地志愿者沿着东坡先生的足迹,为扮靓西湖尽一份力。
杭州西湖边,竹书鸿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手持竹扁担、长柄钳,在晨曦中打捞湖面浮萍;惠州西湖畔,西湖小虎捡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踏着晨露“捡跑”,弯腰拾起树丛间的烟头、饮料瓶。
杭州西湖边,竹书鸿志愿服务队巡湖护水 俞刘东/摄
惠州西湖边的捡跑行动 受访者供图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之际,联动768天,这是两地志愿者共同守护西湖美交出的答卷。
从2023年夏日偶遇开始的双城联动,到如今数千人的“铁杆”队伍,跨越1100多公里的距离,因同样的情怀紧紧相连。
暴雨浇不灭的“西湖之约”
清晨5点半,志愿者群里消息不断闪烁:“今天暴雨,哪些人来?”
“风雨无阻!”“我已到!”……
接连几日,惠州一直在下暴雨,但风雨中,那抹熟悉的红色却依旧准时出现。
早上6点,小虎队的志愿者们打着雨伞,手持垃圾钳,从平湖门出发,在雨中开始了新一天的守护。
志愿者在惠州西湖平湖门前的合照 吴煌/摄
雨水打在脸上,顺着发梢滴落,志愿者简单擦拭了下,便开始一边慢跑,一边用垃圾钳精准地夹起地上的烟头、纸屑。
同样的时间,坐标杭州,竹书鸿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沿着八盘岭路向花港观鱼进发,在几个湖湾处停下脚步。志愿者熟练地甩出网兜,一网下去,青苔、塑料袋、矿泉水瓶纷纷“落网”。
竹书鸿挑着竹扁担,收集垃圾 俞刘东/摄
为了坚持守护西湖生态,竹书鸿严格制定了一份时间表:4:30起床,4:50从萧山家中出发,5:30开始巡湖志愿服务,7:30结束休息,8:00准时上班……
和他一起坚持的,还有妻子任秋芹。每天跟丈夫做完志愿服务后,她负责清洗所有志愿者的红马甲,再搭乘公交车回家,“回去差不多2个小时,到家快中午了。”
这样的保护西湖生态路线,两地志愿者已经共同走过了768天,从未间断过。
“虽然西湖边有环卫工人在打扫,但是垃圾是动态的,一些隐蔽的角落容易藏垃圾,我们跑步时顺手清理,既锻炼身体又保护环境。”76岁的孙大伯,已经坚持了两年多时间,他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过来,捡跑6公里的距离。
惠州西湖边的捡跑行动 受访者供图
“守护家门口的西湖,日行一善,天天开心!”孙大伯笑着说。
从苏堤偶遇开始的奇妙缘分
杭惠两地跨越千里的环保行动,始于竹书鸿2020年发起的“水韵西湖365”项目,提倡做志愿服务一天都不缺席,“‘365’的意思不是要求必须每天做公益,而是希望能传递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号召大家从‘人人可为’到‘人人有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两地志愿者的缘分,也从西湖边的偶遇开始。
2023年7月,惠州的志愿者前来杭州学习交流。在西湖的望山桥上,他们遇上了扛着捞网、扁担的清扫“大军”,那抹亮眼志愿红让两地志愿者一见如故,“大家都穿着红马甲,感到很亲切,就自然而然聊了起来。”竹书鸿回忆说。
两地联动后首次开展活动照片 受访者供图
随后,志愿者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谈起自己做志愿服务的经历。“越聊越投缘,10点左右,我们就决定联动起来了!杭州志愿者是捞捞挑挑,惠州是边跑步边捡垃圾,目的是一样的,让西湖更美丽。”
联动群里大家通过分享日常相互鼓励 受访者供图
“早上好!我们今天清理了30多公斤的垃圾!””完成捡跑5公里任务“......从那以后,每天早上,两地志愿者都会在联动群中晒出公益日常,通过巡湖护水、清理垃圾、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相互鼓励坚持下去。他们还自编了联动的口号:“杭州惠州,晨韵西湖,此时彼地,公益同心,因为有你,西湖更美......”
民间志愿者的自发联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
去年9月19日,“情系苏堤 共护西湖美”杭州惠州两地西湖生态保护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共建活动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在惠州举行。双方约定,要共同推动两地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化建设,借助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以及“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性的巡湖护湖生态保护活动。同时,还要一起开展杭惠两地志愿者的“传帮带”工作,动员并引领更多青少年踊跃参与两地西湖生态保护行动。
他们这样约定,也是这样做的。近一年来,他们联合开展大型主题交流活动2场,共计千余人参与,也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了进来。每天清晨,“向西湖报到”公益活动变得常态化,小朋友们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外出旅游等时段,开展“随手捡、随手护”“弘扬东坡文化、观察保护文物”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两湖+N”多湖联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在广东肇庆等地也开出了花。
竹书鸿赴惠州交流经验 吴煌/摄
西湖边的“曼巴精神”全城接力
“365天,风雨无阻,真的能坚持下去吗?”对于志愿者的行为,一些市民提出了质疑。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自己都有点怀疑。”惠州西湖小虎队负责人具杏祥坦言,坚持清晨6点准时出现在西湖边并非易事,冬日的阴冷潮湿让人不愿离开被窝,夏日的酷暑又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力。
最初,队伍里常常只有零星几个人每日都来。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时,坚持的身影更显孤单。
暴雨天的生态环保志愿活动 吴煌/摄
“早起太痛苦了,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我早上起来跑步、捡垃圾,真的太难了。”惠州市捡跑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兴刚,本职工作需要经常全国各地出差,回到惠州后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然而依旧感觉身体很疲惫。
在朋友的邀请下,他开始参加捡跑活动。一开始,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想着参与几次后就不去了。可逐渐地,他发现参加这样的晨间活动,反而让精神状态更好了,“以前怎么睡都不够,现在早上一运动,身心愉悦。”
“形容科比曼巴精神最经典的话就是,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我没见过,但我见过凌晨4点的西湖!”感受到了捡跑的好处,赵兴刚还带着孩子开始了“亲子捡跑”,养成早起的习惯。
亲子捡跑 受访者供图
这个小小的举动吸引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加入,一支50多人的社区志愿队就这样悄然成型。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跑得很远,看到大家都在坚持,就不觉得孤单了。”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志愿精神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不止在西湖边,一些志愿者自发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捡跑团等一众队伍,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民间河长、青少年等群体自愿加入其中。
如今,参与两地联动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千人,这份相互扶持的情谊,让每个清晨的坚守都有了特别的意义。而放眼全国,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也有大约30万支,志愿者人数超过3500万。
西湖边的亮眼红马甲 俞刘东/摄
惠州全民捡跑行动 受访者供图
“希望能看到更多城市结对,大家相互学习经验、共享资源,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绿水青山的守护就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方式。”竹书鸿建议道。
如果要问志愿者打算坚持到何时?
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守护西湖没有时间表!
“我要对后辈说,爷爷已将所有的热情献给了西湖的碧水青山。”竹书鸿望向远处的苏堤,眼神坚定。
海报设计 李灵伊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