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之所向,即为中国;足之所立,即是中国。中国大地的日新月异,青年是亲历者、见证者、建设者。从今天起,本报联合团省委推出《好YOUNG的你》子栏目《你的脚下就是中国》,以亲历方式记录浙江高校青年学子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山河、以青春致敬热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青春作为。
记者与浙江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州荻港村——
古村文旅,玩出“青春版”
■ 记者 宋哲源
8月7日,在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口,我见到了来自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农遗新生”团队。“我们为来到荻港村的游客设计了一款‘漫步+解谜’的游戏产品,今天是第一次正式测试。”团队负责人高宁副教授介绍。
从2022年起,“农遗新生”团队多次深入乡村,通过艺术设计的新鲜活力,让农业文化遗产绽放魅力,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从物质到精神的振兴。正因如此,坐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的荻港村,进入了团队的视野。
“这个暑期,同学们结合近两年流行的城市漫步(City Walk)、城市解谜等元素,又进行了新的设计。”高宁微笑着对我表示,“一会你也可以试着一边游览村中景点,一边根据我们给出的谜面寻找答案,看看旅行感受有何不同。”
迎着午后的烈日,我和“农遗新生”团队成员一起,开始了一次特别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解谜卡在手,古村任我游
在正式解谜前,我拿到了一套“解谜卡”。
在这套由学生们设计的精美卡片中,有着完整的导语、指引、谜面,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解谜工具。扫描二维码后,我很快得到了前往指定景点的提示。
“当三官桥的文物保护点石碑在身后远去,走到一对抱鼓石前回首,你便找到了谜面。”根据指引,我发现了桥下的莲花图案。“这个莲花不仅是装饰,也是村里防洪的预警线。”参与研发的团队成员李妤婕讲解道,“我们在设计时,希望能引导游客多注意这些宝贵但不起眼的文化元素。”
为了更好发掘村中的文化和景观,李妤婕与同学们仅这个假期就5次往返荻港村,其余时间都在不断修改方案。测试过程中,她认真验证着路线、提示、答案等每个环节的合理性。
“村里的街巷,是一个天然的游戏空间。”经过调研,团队最终定下“轻量化”的设计方向——无需另外建设实景装置,仅需小体量的纸质道具,就能让游客在解谜探索中深度体验古村的建筑美学、农遗底蕴与人文故事,既避免了过度开发和维护负担,又创造出“可玩、可学、可传播”的微解谜模式。
行进在古村之中,解谜之余,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巧思。
比如,站在积善桥上,面朝指引提示的方向,用工具小卡覆盖眼前的风景,就能得出和谜底相关的数字。在舍西桥附近,根据一面墙上给出的种种线索,如果用手机闪光灯照射“解谜卡”特定位置,就可以看到潜藏的答案。
在团队的构想中,这套游戏机制预计会投放到荻港村,成为可供游客亲身体验的一个旅游项目。当解谜完成时,所有信息会指向当地有数千年历史的桑基鱼塘。各个看似分散的谜题,其实是对“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的逐步讲解。
“这才是这套‘漫步+解谜’游戏背后真正的玄机所在。”高宁解释道,“实践不仅要培养同学们的专业能力,也促使大家把美学理念运用到田间地头,真正为乡旅产业助力。”
“一日店长”触摸乡村脉动
测试仍在进行,坐在荻港村有名的“一元茶馆”,点上特色的桑叶茶,我和大学生们聊起天来。
参与项目前,大学生们都未曾到过荻港村。而经过不断走访,大家逐渐发现了这里的“可爱”之处,比如充满烟火气的积善桥,抑或总管堂前“口中含面”的石狮。而令团队成员楼妍印象最深的,是这家建于1896年的“一元茶馆”。
据说,村中老人来店里饮茶,只需要象征性地出一元茶钱,就能谈天说地、喝上一天。这便是茶馆名字的由来。
初入荻港村时,成员们就已开始讨论,或许可以借鉴茶馆这个文化符号,搭起一个焕活农遗的文创平台。
早些时候,“一元茶馆青春版”在“一元茶馆”隔壁落成。这是一家精致的文创小店,店里摆设有“农遗新生”团队针对桑基鱼塘系统开发的50余种各类周边,也有浙江理工大学学生个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我前往当天,来自贝宁的留学生杰拉德正担任着“一日店长”。作为配套计划,“一元茶馆青春版”会在节假日实施“一日店长制”,有意向的学生都可报名。杰拉德说,他将这视作一个走进中国农村、感受当地人文的绝佳机会。
“当我们真正走进乡村才发现,比起环境、交通、资金等因素,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群也很重要。”大学生们告诉我,借助“一元茶馆青春版”和“一日店长制”,项目汇聚了一批有意了解乡村、想赴乡村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大家就像坐在茶馆里,共享知识,共同探讨焕活古村文旅的新形式、新做法。
呆萌可爱的“桑蚕宝宝”,以跑道鱼为原型的“闪电霸主”……学生们用自己的头脑和笔触,传达着对农遗的灵感。重新拿起“解谜卡”,我恍然大悟。这其实也是一款精心设计过的、集合科普和装饰功能的文创周边产品。
“如果只抱有‘做得好看就行了’的想法,并不能真正让古村农遗彰显魅力。”楼妍感慨地说,“不同村落间的差异,游客的消费心理,还有很多商业经营方面的知识,都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分析、研究。这是我感触尤深的一点。”
巧用AI,寻找“农遗”新可能
“农遗新生”团队最近还将许多精力放在了线上产品的开发上。
董柯滢是团队中的“技术担当”。她向我展示了团队正在开发的蚕桑主题益智类手游,还表示此次测试的“漫步+解谜”游戏,也会后续进行线上的优化整合。
不久前,团队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合作启动了“AIGC农遗传承计划”。该计划旨在围绕蚕桑、鱼塘等核心文化符号,利用AI图像生成技术,形成一套农遗IP和农副产品(如鱼干、桑茶)的包装更新方案。“团队成员执笔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设计风格,再通过特定的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训练、产出。”董柯滢向我展示了几个运用AI实现高效、精准生成包装的案例。经过模型“再造”,农遗及农副产品的设计外观,将更适合品牌化推广。
“团队虽以艺术类专业为主,但大家也很有跨学科的意识。”董柯滢说,“身为在校学生,既要学会走进泥土,也要主动紧跟AI潮流。”农遗如何更好进行数字化保护?“AI+农遗”还有哪些新玩法?这些,是她最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走出茶馆,太阳依旧毒辣。大学生们三五结队,继续向下一个地点走去。他们告诉我,这次测试发现了不少问题,准备回去好好梳理,再讨论出一批新点子。
自立项以来,“农遗新生”团队已把服务扩展到了丽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等。“未来我们计划持续调研全国2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宁说,“团队将鼓励带动更多学子加入,焕活更多沉睡的农遗。”
来源: 浙江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