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杨文漪 张竞恒 通讯员 孙姝 涂靓
8月14日上午10点,汉口中山公园深处,白墙黛瓦的受降堂里准时响起清朗的讲解声。“1945年9月18日,就在这座建筑里,华中地区21万侵华日军递交投降书。‘九一八’事变14周年的雪耻时刻,永远镌刻在武汉的城市记忆里。”讲解员方娇的声音穿透宁静,将访客的思绪拉回到80年前的烽火岁月。
入职400天,这位23岁的年轻人早已将万余字的解说词烂熟于心,对馆内300多件展品如数家珍。超过300场的讲解,服务近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她的声音仿佛成了连接时空的纽带,带人们触摸那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澎湃喜悦。
受降堂外,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山公园深藏于繁华闹市。古树参天、绿荫如盖之间,老人们悠然晨练,孩童们追逐嬉戏,年轻人畅享着摩天轮与过山车的流光。
八秩回响,中山公园受降堂如同一个无声的历史坐标,从胜利穿越到盛世,沉静地诉说着中华民族命运的沧桑变迁与浴火重生的荣光。
城市绿心藏着胜利丰碑
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绿化率超93%,堪称“城市绿肺”,其中心的胜利广场周边分布着孙中山和宋庆龄铜像、深秀亭(原国耻亭)、张公亭、胜春亭、园史馆等一众景观。
广场东侧仅20米,一座占地约400平方米、白墙黛瓦的单层建筑——武汉受降堂,庄严肃穆。门前汉白玉“受降纪念碑”字迹遒劲,门楣“受降堂”牌匾无声诉说着历史。
步入堂内,历史的凝重感瞬间笼罩。迎面两张巨幅《新华日报》——“中国抗战胜利万岁!”与“日本投降矣”的标题力透纸背,将访客拉回1945年胜利的喜悦。
展厅以“浴血十四载”“武汉抗战”“持久抗战”“受降光复”为主线,浓缩了悲壮史诗:武汉各界献金救国、中山舰喋血金口、新四军敌后驰援、国共合作勠力同心,以及1938年武汉沦陷后湖北人民七年的深重苦难……
行至展厅正中央,一组受降雕塑1:1还原了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场景:1945年9月18日下午3时,孙蔚如司令长官身着戎装,作为我华中地区受降官端坐于会议桌正中,两侧是武汉地区总受降、地方耆宿、民意代表等。
日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低头站在孙蔚如面前,脱帽敬礼。当年的影像资料显示,他耷拉着脑袋,神情呆滞,汗珠不停地从额上、脸上流下。他颤抖着双手接过命令书,弯腰递过投降书,盘踞在武汉周边的21万日军终迎末日。霎时,全场欢声雷动,院外爆竹连天……
策展人王钢介绍,雕像设计蓝本源自《第六战区受降纪实》的原始照片与翔实记录,中国军官的威严与日寇的颓丧,形成无声而强烈的张力。双方人员的座次、神情细节,均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貌,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洗雪国耻的震撼。
历史荣光尘封半世纪终于现世
然而,承载着民族胜利荣光的受降堂,其记忆却一度被时光湮没。
据悉,受降堂所在的单层建筑始建于1942年,原名中山公园大众会堂,最早用于国民政府汉口市政厅开会。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第13个儿子张仁蠡任日伪汉口市市长时,为纪念其父在鄂功德改建张公祠。受降前,“张公祠”三字被铲掉,换上“受降堂”三个金字,房屋结构不变。受降仪式后,受降碑与“受降堂”牌匾一度遗失,建筑本身也辗转成为图书馆、展览馆、餐厅,其辉煌过往在近半个世纪里渐被遗忘。
转折发生在1998年5月21日。中山公园职工在清理张公亭地下室时意外发现尘封多年的受降碑。碑背镌刻着孙蔚如亲自题写的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部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同时出土的《受降纪实》一书,以翔实的图文档案(包括受降现场照片、缴获武器清单及日军投降部署图)。
它们如惊雷般唤醒了沉睡的城市记忆。在中山公园管理处多方奔走考证下,建筑的真实身份终获确认——张公祠就是受降堂。吕学赶介绍,当时他和同事前往北京、长春、南京等地挖掘史料,向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反复求证,最终汇集丰硕考据成果。在200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69周年纪念日,武汉受降堂洗尽尘埃,庄严重启。
守护的脚步并未停歇。2019年,抗战胜利74周年之际,武汉受降堂荣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完成全面升级改造。同年9月18日,焕然一新的展览在象征胜利的日子庄严揭幕。
从1945年受降、2000年重启,再到2019年升华,三个刻骨铭心的“九一八”,铸就了这座历史坐标从浴火重生到永恒守护的非凡历程。
三代守护传递不灭星火
8月14日,在武汉受降堂里,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王钢的指尖划过展柜里泛黄的照片——这些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影像,是他近二十载心血的结晶。
自2005年参与编撰《武汉抗战图志》起,他便与抗战史料结下不解之缘。2019年武汉受降堂升级改造时,作为主策展人,王钢从数千张影像资料中“沙里淘金”,精选出1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构建展陈核心。其中,共产党献金团支援前线的群像、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纪实等影像,均为首次系统公之于众。每段图片说明背后,都凝结着他对档案、报刊的反复比对校勘,“哪怕是一个日期、一处地名,都要考证到毫厘不爽。”
策展过程中,武汉市民的热忱如同星火汇聚,照亮了史料征集的道路。东西湖区常青花园居民王泽清,收藏有一本封面泛黄的《第六战区受降纪实》。“全国都找不出几本喽。”这位85岁的老人介绍,它曾藏于西北大学图书馆,后辗转流入山东藏家之手,最终被武汉一位藏友收藏。2014年,得知此书踪迹的王泽清辗转联系,软磨硬泡才说动藏友,以5000元友情价将这“稀世之宝”收入囊中。2019年武汉受降堂首次举办抗战文物展时,这本近200页的文献首次公开亮相,书中记载的受降经过、俘虏管理、奸徒肃清等成为印证史实的重要证据。
而在受降堂的展厅里,23岁的讲解员方娇用清亮的嗓音讲述着空战英雄陈怀民的故事。当说到这位年轻飞行员驾机撞向日寇战机的瞬间,她瞥见一位中年访客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那滴泪让我突然明白,讲解员不止是史实的传声筒。”方娇说,从那以后,她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把史料考证、老兵口述与自己的感悟熔铸在一起。如今,她最期待的,是观众离开时眼中燃起的光——那是穿越八十余载风雨,依然在血脉中流淌的星火。
从潜心考证的研究者,到倾力守护的收藏家,再到用心传递的讲述者,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段记忆。
而这段记忆,在2024年11月12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抗日名将孙蔚如之子孙存京,专程从西安赶赴武汉,在受降雕像前久久伫立。“1932年父亲挥笔写下‘誓雪国耻’,13年后正是在这座受降堂,他亲历了侵略者低头的历史性时刻。”
孙存京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孙蔚如隐居杭州,坚决拒绝蒋介石赴台的邀约,反而积极联络旧部策动起义,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诞生。此后,他历任民革陕西省主委、陕西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直至1979年在西安病逝,将毕生献给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建设事业。
那次参观中,孙存京留下了“发扬爱国精神,继承先辈遗志”的题字,返回西安后又特意向武汉受降堂寄来了《孙蔚如将军的故事》一书。
“受降堂保存的不仅是历史细节,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他恳切地说,希望这座承载着血与火记忆的建筑,能让后辈真切懂得胜利的分量,“更期盼先辈们用抗争与牺牲铸就的精神火种,能在新时代化作激励国人奋进的力量,让盛世荣光永不褪色。”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