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惠州的朋友,或许听说过它的另一个雅称——“鹅城”。这名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珊姐姐此次惠州之行,特意循着线索,寻访这一别称的源头:飞鹅岭。
飞鹅岭静卧惠城南湖之西,北与螺山隔岸相望,西麓曾是惠州汽车总站,几条城区主干道在山周交织成网。因离住宿的酒店不远,我决意徒步前往。抵达后才发现,这里竟出奇地清净。登山途中,只偶遇寥寥几位晨练的本地人,再无其他游客的身影。比起此前去过的惠州高榜山,这座承载着城市“鹅城”别名由来的山岭,反而显得有些冷落了,感觉是被忽略了。
游览飞鹅岭是免费的,从大门踏入,沿登山道一侧行去,我先见到了关于飞鹅岭的简介。文中不仅详述了“鹅城”这一别称的由来,更罗列了飞鹅岭的过往,读罢竟有些意外——原来这座看似寻常的山岭,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南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流徙广州期间,有一天夜里,梦中游历罗浮山,醒来之后按照梦境的启示,乘着一只两头竖起形似木鹅的小船,溯龙江而上,来到古惠州。那时的惠州城区江、湖连成一片,水天茫茫,谢灵运无处栖身,只好在小船里过夜。天亮以后,谢灵运爬上一座小山游玩,并在那里升了天,那只木鹅船化成一块陆地,那座小山就是今天的飞鹅岭。飞鹅岭的山形,远远望去,整座山岭像一只展翅的飞鹅,所以有“飞鹅展翼”之说。登至山顶远眺,惠州城的风光尽收眼底,“飞鹅览胜”也因此成为当地一景。更因其地势高耸,是俯瞰全城的制高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856年,惠州农民起义军领袖翟火姑率部在此与清军激战;1916年,邓仲元讨伐龙济光时,也曾为争夺此山展开拉锯;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怎么游玩呢?珊姐姐建议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方面登山游览
先看看这里的自然风光,飞鹅岭只有70多米高,山不在高,登山显得十分悠闲,沿路可见山间草木繁茂,现在炎热的天气,来到这里温度仿佛低了几度,十分清凉。到了山顶,有座二层高的“览胜亭”依着地势建造,在这里向外望,视野开阔:往东能望见南湖碧波与惠州市一中的校舍;往北则可远眺西湖陈公堤,以及更远处的华茂大厦……可惜是此时山间树木高大、枝叶浓密,让览胜亭的视野略有遮挡了。
登上飞鹅岭最有意思的,还是这里保留多处的人文景观。
第一,它是“东征旧址”,1984年公布为惠州市级文保单位。
东征,说的是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为肃清盘踞东江惠州一带的陈炯民军阀势力,为北伐创造有利的后方,而举行的(第二次)东征。蒋介石、周恩来曾上飞鹅岭指挥战斗。1989年9月,在山顶建有一座“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群雕,以志纪念,。
飞鹅岭上除了东征,还发生过抗日阻击战。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大亚湾沿海登陆,进犯惠州,我军民在飞鹅岭奋勇阻击敌人,因寡不敌众,惠州城惨遭沦陷。
第二,览胜亭下方“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碑名由林振雄题写,碑座一面刻有“气壮西湖”四字;相对的一面则刻有“精神不朽”。这座纪念碑建于1992年,是按拱北桥处1930年所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原样稍作放大后重建的。
第三,暗堡遗迹。暗堡建于1932年陈济棠主政时期,与东征无关,1938年日军进犯时,应曾被用于阻击日寇。暗堡主要有两处共三座:南面一处有两座,相隔二三十米,中间以壕沟相连,内部高约1.5米,空间狭小;北面一座位于纪念碑下方不远处。我曾走进其中一座暗堡,如今因树木掩映,暗堡内视野受限,但在战争年代,飞鹅岭多为光秃山包,视野开阔,可有效监测并阻击敌人。
第四,东征时的一架战斗机,该机为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也是全球制造数量最多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已具备现代战斗机的雏形。机头前有两根射击管,体长目测约二三十米,机体材质看似铝合金,敲击时发出闷响,手感仍很坚硬。
从山顶下来时,我还不时回望这座不高的山岭,它既是“鹅城”传说的源头,藏着仙人乘鹅的浪漫;也是一页厚重的史书,刻满东征的硝烟、抗日的呐喊。那些静默的亭台、斑驳的碑刻、隐秘的暗堡,还有那架历经风雨的战机,都在低声诉说着过往。
或许它不如名山大川那般热闹,却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惠州这座城市的记忆。这一趟行程,不仅读懂了“鹅城”二字的深意,更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这大概就是飞鹅岭最珍贵的馈赠,值得每一个来惠州的人,放慢脚步,细细寻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