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村落间的古树,无疑都被看成是一个村的风景,尤其是树龄达到数百年以上的古树,更是一个村的自豪与骄傲,它承载了一个村落久远的历史,是一个村落兴旺发达的象征。
从临桂镇的小太平到四塘的太平圩,不到10公里的路程,过去曾是繁华的古官道。沿着残存着部分青石板路的古官道而行,一路村庄稠密,这些分布在古官道上相连成线的村落与古樟,成为过去繁华交通要道上熙熙攘攘人流的理想天然驿站。
千年古樟如华盖,村民避暑好去处
位于古官道旁的隆家村,一百来户人家,有朱和赵两姓,朱姓为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赵姓则为其姻亲。明代末期永历四年,清兵杀来桂林,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朱亨跨与最后一位靖江王朱亨歅属不同辅的同辈兄弟,为避免战乱伤及家人、亲戚性命而出走桂林城,先躲至大河乡董家巷隐姓埋名,因使用半块皇家钱币暴露身份和行踪而再次仓促出走至永福罗锦,经历多年多地迁徙避难,在清廷大赦天下后辗转来到古称的龙嘉村。由于朱姓来自安徽省凤阳(明代称安徽钟离),是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后裔,族人为纪念祖先朱兴隆和告知后人从何方而来,故特取朱兴隆的“隆”将原龙嘉村改成隆家村。
隆家村和很多地方一样,村子周边以前都是古木参天,绿荫掩映,村子北边因古树大树较多,称为“老森园”。过去,晚上常常能听到野兽的叫声,每当小孩哭闹不听话,大人就吓唬说丢去“老森园”。这里数百年以上的古樟树共有两株,分别坐落在村子的一南一北。
其中,最古老、树干最粗大的一株大樟树位于村的北面。
要问古樟树有多少年,村里老人都说估计有八九百年以上:“我们从小看到樟树就有那么大!”据林业专家测算,古樟树已有千年之龄。参与临桂区村落考源工作的前文联主席李明才对临桂各村落都有深入了解:“比这还老的榕树在五通镇有一棵,但作为古樟树,隆家村的确实是四塘镇乃至桂林市范围内最大的一株。”
大樟树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如擎天巨伞直插云霄,似巨大的臂膀将民居揽入怀中。走到近处,只见硕大的树根高出地面一米多,像起伏的山峦,上面可以坐十多个人。村民用平整的料石把大樟树围了个60厘米高的圆台,两边有石级上下,既可护树又方便乘凉。古往今来,村民们没有去破坏它,也没有占用周围的一寸土地建房子。树干异常粗壮,直径达五米,需八九个人才能抱拢。树冠直径达40米,远远望去如同一顶绿色的擎天华盖。村里外出的游子归来,每当走过黄牛山,远远望见古樟树,便知回到家乡了。
隆家村的古樟需要八九个人才能抱拢。
每年台风的余威经过,带来疾风骤雨,有时会掀翻瓦片,古樟树以巨大的身躯为村子挡风庇护,减轻对农房的破坏。夏天的古樟树洒下一片浓荫和清凉,在没有电风扇和空调的年代,浓密的叶子就是无数转动的细小风轮,无风时自然生风,树下是村民乘凉的好去处,也是过路客休息的理想驿站。无论是干活归来还是准备出去干活的人,都会在树下坐上一会儿,因而成为村里的休闲娱乐中心。村里人悠闲地坐在粗大隆起的树根上,老人抽着自种自包的喇叭筒旱烟,偶尔轻轻摇动手中的草扇,漫不经心地聊聊天、甩甩古,炎热的时光在惬意的眼神中慢慢流淌。
古樟下每天都非常热闹,村里的小会、短会也常常在此召开。古樟树下的圆台上,常有卖冰棍、糖果的,有转村过来理发的,偶尔也有补锅的,拉起风箱生起火红的炉子,村里人拿来锅盆在树下排队等待。光滑的围栏料石上,间隔凿有老虎棋和旋棋,村人空闲或在树下乘凉的时候,几个人围在一起,随手在地上捡起几块小石子、小瓦砾或几截短树枝相互对弈,就可以杀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学单车的小孩,歪着身姿在树下空地上飞驰,三三两两的孩子拆了废旧簸箕的圈子当玩具,围着大树推了一圈又一圈,满是相互追逐的欢笑声。男孩子最喜欢的竞赛活动当数“敲规棍”,在树下的泥地上挖个小坑,斜放上一截短枝,每人轮流用手里稍长稍粗的树枝去敲,当短树枝弹起在空中后用手中的棍子尽可能多地捞几下然后再用力敲出去,然后用手中的规棍丈量打出去的距离,乘上在空中捞棍的次数作为倍数,以大小判定输赢。顽皮的小孩子喜欢爬到树上捉迷藏,粗壮的树枝是理想的藏身之处,胆大的会爬到高处枝条上,像猴子一样健步行走,踩着颤颤的枝条,在底下人的担心声中用脚小心清理着一些小点的枯枝,随便就有几担,挑回家生火做饭够用好几天。傍晚时分,周边炊烟四起,饭菜香味飘来,玩耍的人渐渐回家,巷子里母亲焦急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此起彼伏。
隆家村人无论是村里的还是在外的,都一直对大樟树有着深深的爱,是因为隆家村人有着一个世纪的护樟情怀。
三诉三赢勇护树,两度刻碑永铭记
沧海桑田,在几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隆家村的大樟树也历经沧桑,曾几经劫难而每次有幸化险为夷。光是1913年至1939年,隆家村人就为保护大樟树而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三次诉讼,并且三告三赢。
据隆家村的石碑刻记载:“于民国二年间,觊觎此树者、设谋侵占者称为三十三村公有,因此一呼百应,不可理喻也。”
当时,太平乡公所设在太平圩。太平乡素有“太平圩屯子里,三十三村”之称。对隆家村的大樟树心怀不轨者故意蒙蔽桂林初级审判厅,把位于村中的大樟树称为“离村一里远”。
闻知此事,一向为人平和、不事张扬的隆家村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经过商量,村子小人口少的隆家村人理智地选择了上诉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希望能还全村人一个公道。于是村长朱伟勋率朱五金、朱年息、朱次生等人,代表全村民众向桂林初级审判厅提起了诉讼。
恰在此时,土桥一村民养有一只画眉,这只画眉在比赛中得了头彩,主人对这只画眉是爱护有加。没想到本村一盗贼在入室偷东西时,为避免被发现,竟将这只画眉掐死。主人知道情况后,十分气愤,也告到了桂林初级审判厅。
当时的桂林初级审判厅地方庭庭长白元麟接到诉状后,立即去土桥进行调查。当白庭长和手下从土桥办完事,沿古官道返回,经过隆家村时,来到大樟树下歇脚。
大樟树下的清凉让他们一行人汗水全消,白元麟手抚大树也惊叹不已。此时差头告诉他:“这就是隆家村的大樟树。”白元麟听后环视四周,看到大樟树粗大的枝条伸过民居屋面,愤然骂道:“混账!明明此树在村中,怎么讲此树离村一里多远?是何居心?”
白元麟识破了阴谋,回到桂林,作出了判决:“斯树仍归隆家村人保管。其判决理由乃以地坪业权向隆家村所有,他人自不得干涉地上之植物云云。”判决一下,全村欢呼雀跃,村人将判决“刻碑为证,以垂久远”。
民国二十七年,莫一成老先生创建太平中心基础学校。太平乡公所乡长莫干成等人“从中煽动邻村复称斯树为一乡公有,呈请桂林县政府准予拍卖”。拍卖的大樟树用来熬樟脑,名为充作建校经费,实则想从中捞一把。
隆家村的大樟树又一次面临厄运。
时隔二十五年,面对又一事端,隆家村人于是迫不得已将前判决的经过事实向桂林县政府诉明,县政府批示:“仍准照判,归为私有。”
得到批示后,过了数月,不知好事者如何毁词蒙蔽,要求县政府复下手令,要隆家村向乡公所缴纳相当于大樟树价值的钱。
事情变得越来越荒唐。大樟树既然是隆家村私有,前有桂林初级审判厅判决,后有桂林县政府的批示,怎么还要缴纳相当于大樟树价值的钱?
于是,隆家村人又将诉愿呈送到广西省政府,请求秉公办理,以解纠纷。省政府经终审后认定:“撤销桂林县政府经将令准公卖隆家村私有大樟树之处分,并饬县政府转知在案。”
历经反复,千年古樟树又躲过了一劫!
隆家村人觉得经过这些反复之后,大樟树终于得到公正解决。隆家村村小人少,为防意外便委托一位叫老杨的石匠,“将前判决经过事实又勒之于碑,碑成之后,印刷成执,以免风雨剥蚀字迹无从查考。”
新中国成立后,大樟树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每每小孩有不利于大樟树的举动时,大人都会训斥一番,讲起大樟树的故事。
为保护大樟树诉讼成功而勒石凿刻的石碑。
渡尽劫波得幸存,护树情怀代代传
1958年大炼钢铁,周围村子的树都差不多砍完了,自信大队的干部派人来砍树,村子里的老人组成了护树队,死死抱住大樟树,不许砍。“当时双方闹得很是紧张,干部强行砍古樟树就会出人命,不给砍就会被扣上破坏运动的帽子,双方僵持不下,谁都不好处理。”后来公社来人,村里人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同意干部砍村里其它树,用另外的几棵大树保全这棵古樟树,事情才得以平息,大樟树又得以幸存,村里老人说起这事,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语气还有些激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人为早日安上电灯,有人建议把村边的树和大樟树的枝卖掉,立即遭到一片指责。后来,村民们通过其他办法,一年之后成为自信大队最早自力更生拉起电灯的村子。
当时,相隔2公里远路西村的大樟树是古官道旁第二大的樟树,旁边有口井,赶圩和往来官道的人便在此歇脚,喝水解渴。由于这个村的大樟树从树干到枝条都被蛀空了,在树干底部处呈现一个能容小孩钻进去的大洞,有不少老鼠寄居在里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年夏天双抢时节,几个顽皮的小孩子用了很多干牛屎和秕谷去熏,结果引发了树体内的剧烈燃烧,浓烟蔽日。周边村民无论是在村里晒谷的还是在田里抢收稻谷的,见状都赶来协助灭火,但无奈大火在树体内部燃烧,尽管旁边有井有溪,水量管够,可就是不管用,根本泼不进,众人眼睁睁地看着大樟树渐渐被烧穿,直至化为一片灰烬,令人扼腕叹息。
自从路西村发生了这件事后,隆家村人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布了保护大樟树的禁令,要求村民回家告诫小孩以此为鉴。
之后的几十年里,隆家村的大樟树依然枝繁叶茂。夏天,它依然洒下一片浓绿和清凉。
随着时光流逝,隆家村大樟树顶部的枯枝逐年多起来,如老人迟暮。村里有人能感受到古樟渐渐老去的步伐,也有人不甘心地以为是大樟树生病了,心中很是焦急,期望能找林业部门想办法救治以便康复。
红色的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牌,将隆家村的千年古樟列为一级保护。
2017年,临桂林业部门为隆家村的大樟树挂上红色的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牌,列为一级保护,安排专业人员对古樟的枯枝进行了清理和技术性护理,清理后的枝条处曾几度重新焕发出一簇簇嫩枝,之后又日渐稀疏。隆家村人明白,终究无法挽留古樟渐渐老去的现实,只想让古樟树老去的脚步走得更慢些……
来源: 桂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