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热度再增,革命纪念馆、抗战遗址等红色景点迎来大批游客,其中有不少家长专门带着孩子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红色旅游+”模式的创新升级,沉浸式体验、数字展陈等新形式让革命历史生动起来,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主动走进红色景区,在旅游中感悟历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
01
科技赋能+情景叙事
让革命历史“活起来”
今年7月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亮相,特别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展览史料翔实、编排用心、创意新颖,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截至8月7日,参观人次突破3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
场景感、氛围感、互动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此次改造升级的主要提升方向。
走进纪念馆,最直观的变化在于展厅面积显著扩容,从原来的6700平方米增至1.22万平方米。空间的拓展,让展览内容得以更全面、更系统呈现。
同时,布景艺术和科技的加持,让观展过程更具有沉浸感。
步入纪念馆,一条追寻14年抗战足迹的寻根之旅正式开启。从东北沦陷的悲愤开端,到全民族抗战的激昂抗争,再到最终胜利的扬眉吐气,一路走来,展厅的氛围光线循着历史脉络缓缓流转:从最初的幽微昏暗,到渐次明亮,最终升腾为耀眼光芒。
明暗交替的光影语言,生动地讲述中国人民抗战之路——这是一段在黑暗中摸索的征程,更是向着光明的跋涉前进。
行至展览终章,一面由5098张黑白照片组成的巨型照片墙进入视野,代表着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5098个日夜。照片墙将整个展览的情绪张力推向顶点,一张张照片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直抵人心。
“我们不再是隔着时空的旁观者,而是‘进入’历史现场的亲历者,在参观中与抗战历史产生更深的共鸣。”高中生阮同学在参观后感叹。
相比简单的文物静态展陈,场景重现的沉浸感更加吸引年轻人。
兵荒马乱中,电光石火划破天际,枪炮轰鸣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借助全息投影、声光电融合等全媒体技术,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场景被实景还原,战士们冲锋号角犹在耳畔,让参观者如临硝烟弥漫的战场。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厅内,斑驳的军刀、泛黄的照片、残缺的日记,无一不诉说着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证。断垣残壁的布景间,不少参观者驻足凝视。从北京昌平区前来参观的姚同学表示,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他一定要来纪念馆看看:“这段历史我们不会忘,也不能忘。”
不止于战火纷飞的场景,洛川会议的窑洞灯火、中共七大的庄严会场、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历史瞬间,也都被鲜活复原。
知识性的互动体验也为红色景点年轻化表达添砖加瓦。
模拟地道战是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体验之一。借助透明展屏、AI交互等技术,地道战的剖面图被完整呈现。孩子们只要轻触屏幕,就能了解到战士们如何通过地道战阻击敌人。
此外,场馆还嵌入“我要去延安”、与外国援华战士合影等互动小游戏,揭秘抗战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历史。
02
情景式演出
与历史人物“对话”
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故事讲好、讲深、讲透,也是红色旅游景点面临的挑战。为此,一些景点从“讲什么”与“怎么讲”中探寻破局之道。
在“讲什么”的内容选择上,往往从个人叙事切入,反映历史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抉择坚守,通过个体故事与当下青年建立情感连接;在“怎么讲”的形式创新上,不断拓展表达载体,打造出戏剧、话剧、剧本杀等多元艺术形式,为年轻人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体验。
穿过闹市区,走进北京李大钊故居。这里,曾是李大钊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守常先生在家吗?”“各位先生好,我是李葆华,请问是来找我父亲的吗?”……8月初,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暑期场在此上演,不少家长领着小朋友前来打卡。
游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客,而是作为“守常先生”的客人,在百年故居的海棠树下,与先生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
“有哪位先生晓得,正堂内悬挂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什么来历?”跟随“少年李葆华”的脚步,游客们依次参观故居,时不时与演员互动聊天,关于李大钊先生的点点滴滴,在对话中娓娓道来。
之后,“守常先生”登场,一幕幕与军警斗智斗勇的画面,让游客好似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随着众人齐唱《国际歌》,导览剧落下帷幕,但李大钊大义凛然的形象,却留在了观众心中。
“这部剧真的是意外之喜,历史浓缩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个人与国家命运在此刻同频共振。”准大一学生谭同学表示,几年前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触动很深,这次来北京旅行,李大钊故居是他的第一站。
《守常先生》导览剧导演袁子航表示,不少青少年是戏剧爱好者,他希望用戏剧形式代替传统讲解,让年轻观众在与专业演员的互动体验中,沉浸式感受历史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据悉,该剧已成功公演200多场,吸引观众超3万人次。
03
多元化手段
让红色资源“动起来”
红色景区的创新表达还有很多。
近年来,山西各地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创意和新表达方式,加快数字赋能,焕活红色资源。在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等20多处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设置了数字互动体验区,让红色资源从档案馆里的资料、博物馆里的展陈中“走出来”“活起来”。
山西阳泉狮脑山主峰的百团大战纪念馆通过数字化展厅,以声光电技术,科技赋能,让参观者走进战火纷飞的历史中。
△百团大战纪念馆。(总台记者李晋拍摄)
纪念馆入口的时钟雕塑,指针定格在1940年8月20日20时,这是百团大战打响的时间。时钟雕塑背后,沿模拟山石搭建的步道走进数字展厅,仿佛站在山顶,眺望远处腾空的炮火、俯冲的敌机和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冲锋。
纪念馆内很多地方都张贴着二维码,参观群众用手机扫描即可进入VR数字展馆,随时随地浏览纪念馆展陈。这座数字展馆已吸引超过30万人次“云端”访问。
△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百团大战打响的时间。(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这个暑期,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游客量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倍,大家在这里,走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同时,贵州遵义推出的沉浸式剧目《伟大转折》也在这个暑期掀起热潮,“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看《伟大转折》”已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
该剧通过“人、声、光、水、电、影、景”融为一体的全景沉浸式演艺,真正让红色资源“动”起来,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和长征精神洗礼。观众跟随剧情回顾遵义会议前后那段历史,在与“红军战士”的隔空对话中,感受到“伟大转折”四字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伟大转折》演出画面
红色景点进行创新表达,新颖的形式下,红色文化是不变的底色。而这股红色旅游热,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彰显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持久生命力。
监制丨王元
主编丨王兴栋
撰稿丨陆地
编辑丨高少卓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解放军报、多彩贵州网、《中国城市报》等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宓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