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贵阳青云市集,游客穿梭不息。在这个烟火气、商业气十足的城市景观里,非遗贵阳记忆博物馆保留了贵州的慢时光。
这是蒋开雄在贵阳开设的第五家文创馆。与之前落地城市综合体的文创馆所不同,新馆盘活了始建于1958年的贵阳市针织厂锅炉房。步入馆内,来自铜仁思南、距今已有106年的老宅砖墙、梁柱、瓦当,来自黔南惠水徐姓人家清末年间吱呀作响的老家具,梁柱上挂着的贵阳老城照片,尽显历史“黔”韵。
文创馆内部陈设
“老板,要两杯刺梨咖啡,加冰!”文创馆“黔里蓝染咖啡”档口,一对年轻情侣选择了店里推出的新品下单。一旁的文创产品区,不少游客仔细挑选着蜡染、牙舟陶、大方漆器、苗族银饰、民族刺绣,品类多达上千种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让人着迷。
文创馆的“黔里蓝染咖啡”档口
让非遗走进城市生活,是蒋开雄打造文创馆的初心。6月18日新店开业以来,文创馆便紧锣密鼓地在空间维度上串起非遗与城市的连接。
7月21日,贵州平塘牙舟陶传承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来到馆内,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商谈。
蒋开雄说,目前,文创馆内的牙舟陶专卖区域,有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制作技艺,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的一个个造型多样、色泽淡雅的文创商品,开卖至今备受游客青睐。
文创馆内的牙舟陶专卖区域
而对张禄麒来说,贵州陶瓷艺术在非遗文创空间不仅要展示、售卖,更要推广、传承。黔里非遗文创馆“前店后厂”的模式,就恰如其分地承载了张禄麒等非遗传承人的理念。
在馆内品黔茶、喝咖啡的中厅,一面由泡菜坛子垒起的隔墙前,是一方取“论坛”之意的舞台,舞台“幕布”由饱含乡土气息的陶坛组成,可以在听民乐、赏表演的同时,从视觉上接“地气”,雅俗共赏。
文创馆内取取“论坛”之意的一方舞台
“幕布”把中厅与墙后的非遗手作体验区隔开,越过门洞,这里确实别有洞天:两位年轻小伙正在水池里冲洗一条亲手扎染定色的裙子,远处架子上是一排排等待高温烧制的陶艺,一个小女孩儿在聚精会神地照着心仪的图样做蜡染……
兼融并蓄的创作空间,时间在静静流淌,慢工出细活。这些独一无二的作品,给市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创造了一个个有形的回忆。
身着扎染衣裙的小朋友正在照着心仪的图样做蜡染
这些对蒋开雄而言是来之不易的,在非遗产业化的路上,他已经摸索了十年。“十年前,贵州有非遗,但缺乏产业的土壤。”蒋开雄说,究其原因还是产品脱离了市场,没有适配消费需求。
为了让“久在深闺”的贵州非遗作品,既彰显古朴且灵动的本土基因,又拥有融入大市场的创新表达,蒋开雄一步一个脚印地尝试。
“我们从2016年开始做‘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园区’‘非遗进社区’活动,多年沉淀,培育了不少年轻的消费客群和文化传承人。”蒋开雄说,现在通过大量的校企合作,还吸收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的人才就业,解决了非遗传承年轻化的问题,也让学校与市场接轨,助力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创馆摄影师的旅拍作品
有了活力满满的经营思路注入,文创馆融汇的业态也更加多元、更为包容。店里的旅拍板块,聚焦“打造行走的非遗”定位,不仅只跟拍,蒋开雄还要求摄影师在认真完成拍摄之余,向客户介绍一些贵州的文化风物。受益于团队专业化的项目策划、服务输出,馆内还能同时容纳上百人体验非遗手工创作。
青云市集本就是贵阳市南明区的一片老街区,在蒋开雄看来,焕新后的老街也不能被新兴的消费空间全部挤占,所以文创馆内修旧如故的茶空间,通过斑驳的工艺遗存设计和细节满满的老物件装点,为本地市民打造了专属的城市记忆。
黔里非遗贵阳记忆博物馆
“开业至今,已经有好多周边社区的老人经常过来喝茶,15元点上一杯,就可以在这里坐上一整天,成为贵阳舒适休闲茶文化的生动缩影。”蒋开雄说。
现在,新与旧的碰撞,每天都会发生在这座充满乡土故事与浓厚文化的建筑中。
当下贵阳文旅“热度”一路攀升,游人、“达人”们对黔里非遗贵阳记忆博物馆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不少人通过网评“种草”后慕名前来“打卡”。
就在记者采访当日,黔里非遗贵阳记忆博物馆内的茶空间里,迎来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直播“达人”。记者了解后得知,他们是到店旅拍的客人,拍摄结束后,又借现成的服装造型和店内环境做起了直播。
直播“达人”打卡
眼前的一切,与这家连锁文创馆“黔粹万千,汇集于里,黔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品牌理念相契合,这一切也让蒋开雄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我们欢迎天南海北的客人,更希望大家从这趟文化之旅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实习生 李敏婧
编辑 朱登芳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