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沙漠通常是干燥与荒芜的代名词——黄沙漫卷,寸草难生,风过处唯见滚滚尘埃,无数生命都要在沙漠地区退避三舍。尤其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而言,沙漠更像一个遥远而“恐怖”的符号,与“宜居”二字毫不相干。直到前段时间我来到宁夏首府银川,亲眼见到“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象,让我对沙漠的固有认知,终于被彻底颠覆。
只见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广袤土地,绿意顺着起伏的沙丘铺展,梭梭草、沙棘丛在风中摇曳,远处甚至能看到成片的果林。如果没人专门提醒的话,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就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像这样“沙漠变绿洲”的视觉震撼,真是比任何景观都更直击人心啊!
要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较深的国家之一,近五分之一的国土面临沙漠化威胁,而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更是沙漠化防治的主战场。银川,这座宁夏的首府城市,便处在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是我国距离沙漠最近的省会城市。白芨滩与银川河东机场相邻,北界距市区仅10公里,曾几何时,沙漠的“触角”几乎要抵到银川的城市边缘。当地人说,过去银川常被沙尘暴侵扰,黄沙漫天时,白天都要开灯,出门必须裹紧头巾,连呼吸都带着沙粒的粗糙感。
但宁夏人并没有向沙漠低头。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扎根在这里,与黄沙展开一场持久战。他们用麦草方格固定流沙,在沙地里播撒耐旱的草种,一点点为沙漠“披”上绿装。如今的白芨滩,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1%提升到如今的40%以上,曾经的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地,甚至还种出了枸杞、苹果等经济作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内,“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静静矗立,馆内的老照片记录着治沙的艰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治沙人骑着骆驼深入沙漠,用最原始的工具扎草方格,脸上、身上沾满黄沙;如今的监控屏幕上,卫星图像清晰地展示着绿色如何逐年“吞噬”黄色。那些斑驳的铁锹、褪色的头巾、治沙人布满老茧的手模,无声地诉说着这场“人沙大战”的不易。难怪连好多外国游客来此参观后,都忍不住为中国的治沙成果惊叹——这不仅是一片土地的蜕变,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实践。
当然,这里的“治沙之路”远未结束,保护区内仍有部分沙地等待治理,治沙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但看着眼前成片的绿色,看着银川的天空越来越蓝,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少,每个中国人都会由衷地自豪。这不是天然的“奇迹”,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创造的传奇——他们用坚韧告诉世界,沙漠并非不可战胜。
离开白芨滩时,我看见阳光为沙丘上的草木镀上金边,远处的防护林如绿色长城般守护着城市。忽然明白,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中国人对“绿水青山”的执着追求。那么,你有没有来过宁夏银川?见识白芨滩从沙漠到绿洲的蜕变吗?你知道银川曾经是“被沙漠追赶的省会城市”吗?面对如此卓越的治沙成果,你是否也为中国人的坚韧与智慧感到骄傲?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愿意来白芨滩走走,亲眼看看这片被绿色覆盖的沙漠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