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宇灿
夏日的金华磐安乌石村,清风徐徐。潘定和一大早就张罗着为住在自家民宿的几位上海客人准备早餐。听到客人赞叹这个小山村“景色不错,是个养生、避暑的好地方”,潘定和咧开了嘴。谁能想到,当年曾经砍树卖钱、挖石造房、到处是光秃秃山头的乌石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景观村落,尤其受到银发族的喜爱。在外打工多年的潘定和心动于家乡的山水资源,和兄弟一起回乡创业搞起了农家乐,“靠山吃山,在家门口赚钱,比以前幸福多了!”
几乎同一时刻,在衢州市健康主题公园健步走的刘胜迎,听着蝉鸣和鸟叫,想起了另一个关于鸟鸣的故事:今年4月,夜鹭求偶时的“哒哒”叫声,因扰人清梦,引来居民反感,纷纷讨论怎么赶走它们。但当大家了解到夜鹰是益鸟,它们的活跃意味着小区环境向好,邻里间的话题也从“赶鸟”变成了护鸟,并引发全城持续热议,这正是市民自发接力写下的生动的环保民间教材。
二十年前的今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之江大地种下一颗宝贵的种子,并逐渐茁壮成长为全社会的共识,引导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推动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十年来,这一理念如春风化雨,见证着浙江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杭州大运河杭钢公园,老工业基地重焕生机,高炉烟囱与绿植景观相互映衬;
在钱塘大湾区湿地,“蓝色海湾”生态整治项目系统性推进湿地修复与保护,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驻留;
在上虞覆卮山,这个曾因谢灵运盛赞而得名的景区,将“藏在深闺”的青山绿水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发展资本;
在舟山花鸟岛,这座东海小岛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经过基础设施改造和艺创共生,成为让人向往的“爱情岛”;
……
从理念到行动,从梦想到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不断上演,山水间的幸福画卷,还将由我们继续描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发展观、生态观、文明观的全新升华,指引浙江率先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它深刻洞悉了生态福祉与经济繁荣的共生本质,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路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绿水长流,青山依旧。青山留我住江南,留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寄托,更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幸福密码。当生态之美与经济之富相辅相成,这份对绿水的眷恋、对青山的守望,终将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伟力,美美与共,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