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亿!
这是《只有峨眉山》的总投资额。
5.98亿!
这是它五年半累计的亏损数字。
一个号称“世界顶尖舞台效果”的实景演艺项目,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文旅一号工程”,就这样黯然落幕。
6月15日,《只有峨眉山》宣布停演。没有告别,没有挽留,只有一纸冷冰冰的公告:因剧目改造提升,暂停演出。
可笑的是,就在不久前,峨眉山景区还创下了620万人次的历史新高。景区人山人海,剧场门可罗雀——这种强烈的反差,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所有盲目追风文旅演艺的投资者脸上。
01 天价投入,换来的却是天价教训
117亩的占地面积,三个演出剧场,210分钟的演出时长……
大!更大!最大!
这似乎成了某些文旅项目的执念。国内最大的舞台投影纱幕、世界顶尖的威亚矩阵、四面环绕影像技术……每一个“之最”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可观众买账吗?
“内容过于意识流”、“完全没有宣传峨眉山的目的”、“性价比太低”……社交平台上,差评如潮。
更讽刺的是,这个项目的运营主体——峨眉山云上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已经到了“无力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地步。5.6亿的银行贷款,要还到2036年。可现在,连472.83万的利息都还不上了。
这不是投资,这是败家!
02 错位的定位,注定的失败
峨眉山是什么地方?
是香客进香的圣地,是中老年人的打卡点,是旅游团的必经之路。
可偏偏,有人要在这里搞“戏剧幻城”。
试想一下:爬了一天山,累得腿都抬不起来的游客,晚上还有心情去看什么“行进式观演”吗?跟团一日游的大爷大妈,会为298元一张的门票买单吗?
这就像在养老院门口开夜店,在幼儿园旁边卖烈酒——彻头彻尾的错位!
更可笑的是,剧场建在山脚外围,距离主景区4公里。游客要专门绕道才能到达。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谁会为了一场褒贬不一的演出,浪费宝贵的旅游时间?
03 畸形的商业模式,注定的悲剧
最让人愤怒的,是这种“轻输出”的商业模式。
投资方出钱,导演团队花钱,亏损了投资方背锅。
编创团队要求越高越好,设备越贵越好,场面越大越好——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至于能不能赚钱?那是投资方的事。
这种模式下,项目规模被无限放大,投资成本节节攀升,运营费用居高不下。而收入呢?只能靠门票!
298元的门票,扣除各种成本和分成,还能剩多少?当客流量达不到预期时,亏损就成了必然。
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在玩火!
04 文旅演艺,不是有钱就能玩的游戏
对比之下,宋城演艺的成功就显得格外刺眼。
同样是文旅演艺,人家2024年营收24.17亿,净利润10.49亿。广东千古情开业首年就盈利,三峡千古情百天收入破亿。
差别在哪里?
在于他们懂得什么叫“量力而行”,什么叫“因地制宜”。编创和运营一体化,成本可控;选址精准,客群明确;定价合理,薄利多销。
而不是像《只有峨眉山》这样,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尾声:醒醒吧,别再做文旅暴富梦了
《只有峨眉山》的停演,给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文旅不是印钞机,演艺不是摇钱树。
那些还在做着“一个项目改变一座城”美梦的投资者们,是时候清醒了。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没有科学的投资评估,没有务实的运营能力,再多的钱也只是打水漂。
8亿投资,6亿亏损。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每一个文旅从业者深思:
我们到底是在做文化,还是在毁文化?
我们到底是在富民,还是在坑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