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5日讯 当下正值暑假,在写入地理教材的4A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游人络绎不绝,测绘知识、帆船文化、航海历史、民俗文化等吸引他们身临其境地聆听来自大海的呼唤。
“青岛文化有很多特点和特质,其中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海洋文化。”著名文化学者阎崇年曾将中华文明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五类,“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青岛的海洋文化大有可为。”
青岛这座城市的缘起和崛起,都与海洋有关。在中国地理版图上,青岛地处黄海之滨,环抱胶州湾,拥有海岸线800多公里,大陆岸线占山东全省岸线的1/4,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油气矿产、海洋能源以及绵延的文化资源,让青岛成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蓝色梦想践行宝地。
7000年前的北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贝壳;大汶口时期的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了深海鱼骨;在官方典籍和民间传说的叙述中,青岛的琅琊台是古中国第一大港,更是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走廊”和“黄金水道”;16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被鲁迅称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他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游历20多个国家后,在今天的青岛崂山登陆;时光流转到一个多世纪前,一部青岛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海洋史……
在历史人文学者刘逸忱看来,青岛拥有悠久而厚重的海洋文化,多个在全国和全球拥有知名度的海洋地标是青岛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青岛拥有一批中国最早的“海字号”:青岛观象台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研究机构,也是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1930年11月,青岛观象台创办《海洋半年刊》,这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科研期刊;20世纪30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最初的海洋学大多是围绕海洋生物学开展的;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设立水产系,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水产学系;1952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这是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唯一的新学系;青岛水族馆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族馆,是中国现代水族馆和海洋科研事业的摇篮;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联合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在青岛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昔日以前海一线为轴心的小渔港,蝶变为富有滨海气质的魅力城市,一系列与海洋有关的“城事”就这样在青岛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而基于海洋基底的“精神图谱”也在传承发展中逐步提炼出青岛海洋文化的独特性格——既有齐文化“通商惠工”的开放务实,又有近代抗争淬炼的坚韧不屈,更融合现代“帆船之都”的弄潮精神与“啤酒之城”的包容欢腾。
在青岛大学文旅高等研究院院长马达看来,那些“海岛矩阵”也是青岛的文化富矿。“青岛称为‘岛城’。如果说青岛的城市经济基础是因港而生,那么,岛文化是青岛文化底色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为了使青岛的海岛文化更加璀璨夺目,他建议通过“一岛一策”的策略,将每个岛屿的文化独特性挖掘出来、展示出去、宣传开来,让青岛的海岛文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文/图)
(作者:崔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