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村有史,光阴有迹馆留痕。2025年8月15日上午,沈阳市浑南区高坎镇高坎村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村史馆里面所珍藏报刊、照片等实物,见证记载了这个村辉煌的历史。
高坎村,位于浑南区棋盘山高坎镇,因坐落于沈阳抚顺交界处浑河北岸的高坎之上而得名。高坎村村史博物馆是沈阳第一家个人投资兴建的私人红色村史博物馆,是由村民刘荣出资10余万元兴建,里面收藏了数十幅珍贵照片和大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刊发高坎发展新闻的《人民日报》《沈阳日报》等珍贵报刊。
其中,最为珍贵的有高坎申请建村史料等。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12月,中共沈阳市郊农村工作委员会组成土改工作队,进驻高坎所在的沈阳市郊旧站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11月,高坎归属市郊办事处旧站区。1951年12月1日高坎属深井子区旧站分区,1952年8月1日归属旧站区,1954年3月13日属东郊区旧站分区,1956年3月,高坎村正式归属东郊区高坎乡。后来,东郊区改为东陵区。
沈阳高坎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1950年,高坎第一名共产党员张振发带头成立互助组,共六户,地61亩,每亩地高粱平均产量是800斤,比1949年每亩多打60斤。在张振发的影响下,秋后,高坎村又组织起五个互助组。随着合作互助组的不断扩大,全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1952年1月21日,沈阳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高坎成立,社长张振发。2月份,以张振发为书记、18名党员为成员的首个党支部成立。由于党组织不断壮大和群众拥护,高坎地区所有村庄相继成立了农业合作社。1954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农村发文件推广高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经验,让高坎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在市、区领导的支持与引导下,1956年1月23日,张振发联合了邻近2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629户社员,建立起高坎集体农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主席。“远看苏联,近看高坎”的口号叫响全国。此后,张振发被评为了全国劳动模范,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三次接受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刘荣说,村史馆里收藏的最珍贵的照片,就是毛主席来高坎视察时的照片。当时,毛主席和辽宁省委书记黄欧东一同来高坎视察,黄欧东儿子黄唯亮把这张视察的照片给了原村主任杨金柱。当初,乡镇和街道都来征集照片,他都没舍得给。我和他说要建村史馆用,他无偿地把原版照片连同原像框都送给了我,让我把村史讲给所有人听。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主席乘车从沈阳前往抚顺视察,途经高坎旧站管理区路段时,听身边人说沈阳地区第一个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在这里,他立刻就说:“咱们进村看看去。”
毛主席来到高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生产队院子里(现老高坎供销社附近)的马棚旁边,见到了生产队的老饲养员王凌霄。当时,王凌霄端了一簸箕苞米面正要给牲畜拌料,看到毛主席,他一下愣住了。毛主席与他握手谈话,仔细察看了生产队办公室和院子里的设施。
正在生产队场院外干活的队长赵文泉听到有人喊他,急忙赶过来。有人向毛主席介绍:“这是生产队长赵文泉。”毛主席打听了生产队的土地面积、人口、有多少男劳力、多少女劳力,赵文泉全都做了回答。毛主席又问:“有多少旱田?多少水田?打了几眼电井?今年能完成多少水浇地?”赵文泉又一一回答。毛主席饶有兴趣地要赵文泉带路,去参观正在施工的电井工地。
踏着积雪,一行人来到向东电井打井施工现场。毛主席探身望着挖了九米多深的井筒,问赵文泉:“你们为什么要打电井?”赵文泉说:“因为电井坚固,用水泥灌的,打得深,水量大。”毛主席问:“能浇多少亩地?”赵文泉答:“能浇三百多亩!”毛主席又问:“电从哪里来?”赵文泉指着远处高压线的大铁架子说:“就从那里引过来,电线杆都埋了。”毛主席很高兴,指着第一眼电井的井架,又指指远处刚竖的电杆,说:“这就叫集体化、机械化!”如今,向东电井水源旺盛,浇灌着周边百亩良田,滋养着高坎一方百姓。
刘荣指着照片,自豪地给参观者们说,不仅毛主席来过,朱德总司令也曾先后三次来过高坎视察。刘荣一一向参观者介绍着当年报刊刊发高坎农业发展的报道,许多村民都兴奋地在报刊的文章里、照片上找到了祖辈的艰苦奋斗的身影。刘荣的母亲乔秀珍抱着二姐刘萍观看着电工为该村通电的画面,一同出现在了1956年6月9日《沈阳日报》头版头条新闻。
刘荣表示,要继续挖掘收集相关史料和实物,进一步丰富高坎村史博物馆的馆藏藏品,让实物说话,讲好高坎的故事,把高坎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后代人都永远记住这段历史。(王立军)#沈阳头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