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苏轼有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当前,这无尽的生态财富,正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为中华大地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其荫蔽之处,碧水潺潺化作发展动能。8月初,半月谈记者循着水韵足迹,走访广东、重庆,探访绿水生金的生动实践。
以水脉塑城脉,激发消费活力
江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这里水系发达,是广东省全域水经济试点市之一,该市东北部的江顺大桥横跨在珠江主干流西江之上,是连接江门市蓬江区和佛山市顺德区的重要过江通道。
白天,西江碧波荡漾,大桥钢铁骨架与江滩绿植构成工业美学画卷;入夜,大桥的璀璨灯光与集装箱街区的炫彩霓虹相映成趣,“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烟火人间”正是这里的写照。市民在这里散步观景,游客在这里打卡留念,这里是江门水经济版图中兼具生态与商业价值的代表作。
“这块区域以前就是杂乱滩涂,小摊占道经营,管理无序,污水横流,这些年,依托河长制,我们下大功夫对沿线进行了系统化治理。”江门市水利局局长王作青说,近年来,蓬江区统一规划,采用统一招商、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将这片约1万平方米的滨江空间打造成集“潮流消费、亲水体验、文化社交”于一体的江顺九点九集市水经济项目。
江顺九点九集市夜景
“工业风+潮玩感”是该项目的设计内核。半月谈记者看到,大桥下,30多个色彩鲜明的集装箱拼接出一个立体分层的开放式街区,街头涂鸦新潮,绿植造景丰富,年轻态十足;错落有致的阶梯式平台延伸至江边,形成半开放式的亲水休憩区,舒适美观。
改造带来改变。如今,这里人气高涨,夜经济繁荣,周末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年交易额突破千万元,成为江门“以江兴城、以城聚人”的典范。
江顺九点九集市项目是绿色水经济的绝妙打开方式。在江门沿江多地,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以水脉重塑城脉,协同联动生态廊道优化、生态动能更新、生活场景焕新,推动水系与城市功能深度互嵌,实现以水兴城、水城共融,让城市活力再现。
巧用岸线资源,升级区域产业
热浪滚滚,来到广州南沙,蕉门河缓缓流淌的河水不觉间抚平了几分燥气。
近年来,赛龙舟、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在南沙区悄然兴起,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项目的建设让这里热闹非凡。
该项目着眼珠三角河涌工程体系完善、水流平稳等水系特点,打造了蕉门河水上运动综合服务基地等三个子项目,拓展水上运动装备制造、安全救援、体能康复等产业链条,形成“水上运动+”特色产业驱动的水经济模式,还结合河岸商业、学校、生态等资源分布特点,推动“水上运动+港澳合作”“水上运动+学校教育”“水上运动+生态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8月12日,来自香港的皮划艇交流团到广州南沙蕉门河水上运动综合服务基地进行交流
“去年,南沙区河长办和相关单位达成共识,创新探索水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协调推动南沙蕉门河水上运动综合服务基地等项目以特许经营模式落地,目前,该基地中的南沙皮划艇基地节点已建成专业龙舟、桨板、帆船训练中心,培训学员达175万人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南沙区水务局副局长周瑛表示。
“南沙区水网密布、水生态也不错,适合开展水上运动。水上运动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运动装备、培训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南沙区体育联合会会长、南沙蕉门河水上运动综合服务基地负责人赵蓉蓉说。据统计,该基地去年吸引游客约15.5万人次,运营收入215万元。相关活动、赛事和体育产业拉动其他产业链发展,增加当地经济收入5000万元、直接就业岗位300个。
以区域产业为基础,精准定位水域岸线资源特色,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功能融合,形成差异化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优化整合、产业升级。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项目无疑是一个代表。
治水护水,育出特色生态产业
江门鹤山宅梧镇的深处,藏着一个全新的景区——鹤山市源林生态乐园,每逢节假日,总有一些游客慕名而来。
源林生态乐园项目依托青年水库而建,旨在打造系列山水生态旅游产品,建成一个人们向往的生态乐园。
青年水库本是一座兼具防洪灌溉功能的小型水库。2022年,源林投资公司中标该项目后,在鹤山市水利局的指导推动下,一体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
“青年水库水质曾经是Ⅳ类以下,如今已提升到Ⅲ类以上。为改善水质,我们关停了上游大量工厂和养殖场,同时,进行退岸还林、绿化改造,对水库进行清淤疏浚。” 鹤山市水利局局长赵荣赞介绍,过去岸上大量种植桉树,桉树耗水量大、对土壤地力破坏大,为此,源林投资公司改种了紫花风铃木、紫婵、小叶紫薇、三角梅等,修复生态的同时,还打造出四季可赏花的别样景观。
两年多的修复,让青年水库美丽蝶变,财富也将接踵而至。
2024年开始,源林投资公司围绕青年水库打造生态休闲、亲子度假、研学科普、精致露营等生态旅游产品,预期经济收益可观,预计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可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8000万元。
生态乐园建设盘活了山林水库资源,还带旺了周边乡村。
“项目建设以来,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周边300多个村民因此获得就业岗位,每人每月能收入5000多元。” 鹤山市宅梧镇镇长李健说。
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通过环境治理、创新机制等,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实现护水生金、以金养水,鹤山探出了一条路。
以水兴旅,赋能文旅品牌
扯情岩挂壁水渠,位于重庆市武隆区长坝镇石梁河青龙峡内,峡内风景优美,山体巍峨险峻。这条水渠被网友称作重庆版红旗渠,是当地村民战天斗地、克服艰险修建而成。
半月谈记者盘山近两小时抵达,眼前景象令人震撼。
这条“天河”长4.3公里,远远看去,像一条腰带缠在悬崖峭壁。水渠垂直落差200米,渠宽不足1米,步行其上,如临深渊。
扯情岩挂壁水渠修建于9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饮水、灌溉、发电。两年前,网友发现了它,将视频发到网上,水渠一夜走红,从此成了热门打卡点。
扯情岩挂壁水渠 赵一鸿 摄
当地政府看到了水渠走红带来的致富契机,随即将其纳入旅游开发规划,并大力开发悬崖漂流、五桥联动、洞穴探险等旅游产品,准备建设集自然探险、科普教育、文化沉浸等板块于一体的综合型4A级景区。
“游客多了,镇里的土特产供不应求,民宿生意也不错,村民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大家都希望利用好这些资源,吃上旅游饭。”长坝镇党委宣传委员周亮说。
以文旅为核心,结合地理特征与人文风情,打造具有鲜明滨水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旅品牌,让水赋能文旅,实现水旅共赢。这样的案例,在武隆还有很多。
芙蓉江是乌江左岸最大支流,其武隆段全长32.9公里,得益于河长制工作持续扎实的推进,芙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芙蓉江武隆段流域拥有芙蓉洞、峡谷等自然奇观,溶洞里钟乳石形态各异,峡谷两岸山势雄峻,江水碧绿清澈,山水景观独特。
围绕芙蓉江,当地举办汉服春游季活动,创新加入游船、古筝表演等多种元素;结合芙蓉洞地质特征,开发溶洞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书院、儒学讲堂等,增强文化体验度......
当前,武隆区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资源,积极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民俗文化,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挂壁水渠和芙蓉江沿线的开发显然为此加分不少。
芙蓉江武隆段
一路走访,半月谈记者看到的,是以水润城的热情、以水兴业的智慧、以水富民的信心……中国大地上,绿色水经济的创新实践正全面开花,其多元的发展模式无不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只有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发展的底色,才能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享有更优质的生活,从而切实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所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守住绿水青山,终能收获金山银山。幸福,正从绿水生金处踏歌而来。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