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抗日战争,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军民一心的团结力量。
在薛家岛,有一条地下交通线,连接青岛市区,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物资,这条交通线,就是地下党员用生命铺就的;在杨家山里,有特工情报员,无论是裹着小脚的女人,还是商户的老板,都以身份的掩护,悄悄为抗日战争作着贡献。
于是,半岛全媒体记者赶赴西海岸新区,了解抗日战争中那些暗流涌动却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情报传递
薛家岛上的秘密交通线
何为地下交通线?
在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青岛工委组建武装、建立隐蔽基地的过程,其中薛家岛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线路之一。
那是1945年5月,青岛工委组建了小珠山武工队,在杨家山里周边的小兰东、赵家河、崮上、赵家庄、赵家岭等村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和情报站,形成了开展青岛工作的隐蔽基地。当时开辟了四条由杨家山里通往青岛的秘密交通线:一条是经李家店子、红石崖到青岛;一条是经珠山、于家河到青岛;一条是经灵山卫到青岛;一条是经薛家岛到青岛。
因此,在3个月后的8月份,青岛工委薛家岛支部成立,建立了通向青岛的秘密交通站,同时建立了从薛家岛前往青岛的海上交通线。薛家岛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西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薛家岛第二次沦陷到日军的铁蹄之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反攻阶段后,地下工作人员纷纷来到这里,设立地下交通站,开辟一条敌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交通线。
为了探访这条地下交通线,半岛全媒体记者曾遍寻各社区,蜕变后的城市,将人群分散在了高楼中。彼时的文史专家薛成文先生带着记者奔波,找到了多位曾经的地下交通员,他们年事已高,但对于那段峥嵘岁月却难以忘怀。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里,暗流涌动,其中的危险程度只有他们知道,所以多少次他们从梦境中惊醒,仍然心有余悸。
小区的梧桐树下,客厅的小板凳上,他们讲述了各自的故事。
话说当年的薛家岛一带,与青岛隔海相望,唯一的交通路线就是海路。从1948年12月13日的报纸上刊载的《薛家岛之行》,可以看出当年去岛上需要乘舟而行:
“一叶小船乘涛浪漂浮行驶,浪花激荡在每个人的脸上,衣服全被湿透,海风呼呼狂叫,所戴的一顶礼帽,亦被吹掉,空虚的威胁,不安的心情,心灵在颤抖,同行者见我如此,即加以劝告和安慰。幸而路程很近,所以经过两小时,到达了目的地——薛家岛。一个牛角形的海岛,三面临海,一面陆地,所以登陆的码头,修建得非常牢固……”可以说,这是一段“艰难旅程”。
所以,交通线主要是船运为主。据交通员薛乐田说:“七八月那会儿发展的我,先后四个人,组成了早期的支部。”后来发展到7人,这些革命同志组成一个完全群众化的通向青岛的秘密交通站和海上交通线。他们打着做生意的旗号,从祥泰商号赊花生卖出去,挣了钱买只小船,随时接到任务随时出发,以商行运送货物为掩护,来往于青岛和薛家岛之间搜集情报,传递信息。
联络站一度设在了薛乐田家,主要出发点是安子码头,因为这里商贸繁荣,人多船多,每日小船多达几十艘,容易隐蔽。地下交通员把大批的布料染料、医疗用品、武器弹药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处,支援前线战斗。
危险重重
交通线上斗智斗勇
地下交通员的工作有多危险?只有亲历者知道。
在杨家山里教育基地提供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窥见交通员的机敏与智慧。
向阳村原地下交通员薛增书之子薛传久说,从1943年开始,就陆续有人到他家里居住,常住的有5个,短住或者临时歇脚的数不胜数。薛增书家庭比较富裕,喜欢交朋友,也经常救济穷人,因此他家经常人来人往,地下革命工作者在他家落脚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更重要的是,他有亲友在青岛,所以运送情报比较方便。
有一次,敌人突袭,薛家人将来不及离开的交通员打扮成拾草人的模样,让他们带着拾草篓子陆续上山,就这样躲过了敌人的耳目。
同时,薛增书还负责运送军火,“用船将军火从小港运到团岛,谁知后面遇到了追兵,他迅速撑帆躲到后岔湾,钻了进去,敌人开着枪撵都没撵上。”
毋庸置疑,交通员是危险的工作,在薛传久记忆中,他家作为地下联络点有六七年的时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靠着交通员的机智勇敢,从未出现差错。父亲忙时,就让他通知本村的渔民范宝金、范宝三兄弟二人。
范宝金也是薛家岛交通站的地下交通员,他的儿子薛瑞兴回忆说,他家的船从表面上看跟普通的船没什么两样,其实里面藏着不少秘密,“装药装黄金的时候,都在夹舱里。我记事的时候,看到他在密封船的时候,他弄两层舢,根本检查不出来,把药品放在薄薄的夹层里”。大一点的电台,就包起来,用绳子钉在船底下。
如果遇到特殊的恶劣天气,水路不能走的时候,就从陆上传递消息。然而,有一次范宝金到青岛送完消息后,回来发现自家的船不见了,这事儿可非同小可,他连夜四处寻找,发现被人偷走,扣在了杨家洼。
范宝金跑过去要船,船没要来,人却被扣下了。幸好一名前来办事的交通员发现了他,赶紧营救并将他送了回去。而这也使得他们陷入了暴露的危险之中,兄弟两人只能躲了出去,就连父亲去世都没能回家。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也成了他们终生的遗憾。
地下交通员的工作还需要智慧,就拿贴传单来说,他们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945年,日本刚刚宣布投降不久,党支部就派薛乐田打扮成渔民去青岛散发传单,宣传我党及军队的政策。他们这些人贴传单真在行,先把传单贴在脊梁上,贴四个角,然后到墙上去一蹭就贴上了”。贴完就走,非常隐蔽。
可以说,薛家岛地下交通站,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与敌人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较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看《黄岛往事》薛家岛街道篇,里面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百姓传唱的歌曲,一直回荡在战斗英雄和他们后人的心中:“九月里,北风寒,李伯泉带伪军进了灵山。来到薛家岛,就把个命令传,什么东西他都要捐,什么东西他都要捐”……“八路军,真勇敢,武工大队19团。半夜里,保卫俺,打得二鬼子叫苦连天,打得二鬼子叫苦连天”……
刺刀上枪
杨家山里成交通枢纽
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里,还原了一处场景,名为“德泰布铺”,这里也曾是杨家山里的秘密交通点。那是1941年11月,中共胶县特区委在杨焕林家开设了布铺,作为特区委的办公地和交通站。
胶东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然而,到滨海区需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要20多天才能到达,山东军区的主力也很难支援胶东,可以说双方沟通困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交通线迫在眉睫。前面也提到了地下交通线的建立,都是从杨家山里出发的,所以杨家山里成为连接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的交通枢纽。
1942年6月,两大战略区交通线在杨家山里的东南崖村和西北庄村实现秘密对接。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一站传递”“分段传递”“武装护送”等三种方式。
“一根高粱桯,情报塞其中。冒死渡沭河,任务必完成。心中有信念,即死又何妨?希滋打头阵,确是真英雄。”这首民谣,是杨家山里流传的杨希滋送情报的故事。东南崖村的杨希滋是“一站传递”的典型代表。他不分昼夜奔波,冒死渡过沭河,一口气把情报从杨家山里安全送到二百多里外的地委。
随着交通线的不断发展,每条交通线都配备了若干交通员,每个交通员负责一段,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交通员的本土优势,也避免了因某个细节出现问题,导致整条交通线都被敌人破获的极端情况。
殷洪熙就是“分段传递”的优秀代表:1942年深夏的一天夜里,雷家庄村的交通员殷洪熙正在家里发疟疾,突然接到从杨家山里分站转来的紧急情报,需要马上送到30里外的山子情报站。殷洪熙二话没说,把情报用油纸包好放进腰带,冲出家门。途中大雨瓢泼,疟疾病又发作起来,他多次摔倒在地,双脚被扎出了血,在黑夜里深一步、浅一步摸索着赶路,最后把情报交给了山子情报站,成功完成了党交办的任务。而他,则昏倒在地。
通过杨家山里秘密往来的情报、指示,从未发生过失误,为两大战略区传递情报、护送干部、转送武器和经费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2月,贾若瑜率领胶东军区十四团一营打通了滨海、胶东区的交通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高兴地说“这把刺刀现在上在枪上了!”1944年3月,胶东军区组建了胶南武工队,以武装护送代替了秘密转送。武工队熟悉地形和敌情,护送干部、传递文件、输送弹药是经常的事,在抗战后期一年多的时间里,武工队负担的上百次护送任务,没有受到一次损失。1945年1月,胶南武工队被评为全省模范武工队。
在军民一心的浴血奋战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逐渐畅通,并由过去的地下逐渐转为半公开和公开,胶东区到滨海区用时从原来的20多天缩短到2天,山东军区主力能及时支援胶东,胶东丰富的人力、物力、黄金等也能有力地支援山东全局。
为就近开展青岛市区的工作,同时确保机关驻地的安全,1944年10月,中共青岛工委从莒南县稻草峪移驻杨家山里,开展准备接管青岛的工作。青岛工委常驻杨家山里期间,成立了薛家岛党支部、组建了小珠山武工队、开辟了4条由杨家山里通往青岛的秘密交通线,对于护送青岛市内干部进出、工作人员往来、情报搜集传递等接管青岛工作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底,青岛工委离开杨家山里。
人物故事 小脚女子穿越枪林弹雨
在众多感人的地下交通员、情报员的故事中,半岛全媒体记者从基地副职负责人张文君的口中,了解了小脚情报员杨清秋的故事。
杨清秋,1908年出生,是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大下庄村人,由于受到封建礼教和社会风俗的影响,自小裹脚,17岁时便嫁到埠岭头村一户穷人家为媳。1938年,她的丈夫在去青岛谋生时,被日军残忍杀害。此时,她的家中还有3个不满10岁的孩子和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婆婆,她的精神备受打击。一开始,杨清秋想不通:“我要为我死去的丈夫报仇,我要拿起刺刀,跟鬼子拼命!”她的入党介绍人郑子阳语重心长地跟她说:“清秋啊,革命分工是不同的,拿起刺刀是干革命,跑交通、送情报也是干革命啊!你去拼刺刀可能只能杀一两个鬼子,但是你送情报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她毅然决然放下箩筐针线,投身到对敌抗战中。
杨清秋的哥哥杨清照是一名地下党员,在他的影响下,1939年,杨清秋担任地下交通员。
1940年腊月的一天,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埠岭头村,正要出村送党的机密文件的杨清秋,引起了敌人的怀疑,情急之下,她机智地把文件掖到了尿桶的夹层里,倒上粪尿,让儿子以到村外浇小麦为由,送到了村西北岭藏起来。日伪军搜查无果后,将她抓到王戈庄据点,百般施刑,但她宁死不屈,只字未吐,敌人只好作罢。
事后,地下党组织派员为她送去医疗费,让她在家安心养伤,杨清秋却用这笔钱买了一批日用杂货,以当货郎为掩护,走街串巷,继续搜集敌情和传送情报。1942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安排担任专职政治交通员。
1944年秋的一天,地下党组织当天下午急需摸清伪军孟家庄据点的兵力部署情况,这个据点的伪军因吃过败仗,戒备特别严密,很难进出。杨清秋了解情况后,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抓住敌人物资缺乏的有利时机,挎上肥皂等日用杂货,以“货郎”的身份成功混入据点内部。
她一会儿挪换一个地方,多次与敌人斗智斗勇,很快便将伪军据点的兵力部署了解清楚,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当天晚上,八路军一鼓作气将整个据点拔除,打通了杨家山里到王戈庄的交通联系。
自1939年至1945年,杨清秋为了革命事业,多次把3个未成年的孩子锁在家中,只身一人屡次陷身险境,又一次次化险为夷,小脚走了千里路,鞋子磨破无数双,一心只为完成党组织赋予的光荣使命,6年的时间里,杨清秋共完成传送情报60余次,将党的指示安全及时送达目的地,有力保证了我党地下斗争的开展,为诸胶边地区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红色交通线上“永不消逝的电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清秋回到自己的娘家大下庄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妇救会长等职,积极带领群众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项工作始终冲在最前头,1979年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她扎根在乡村,用她的小脚在山里的土地上落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印。
据杨家山里的老人回忆,她曾在一次报告会上说:“过去参加革命工作,我有一个信念,就是只要横下一条心干革命,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艰苦任务都能完成,把组织分给的任务完成好,就是我的职责啊!”1980年,杨清秋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2岁。
她,只是这片红色热土上广大革命者的一个缩影,他们就像是一盏小油灯,播撒革命火种,照亮革命路上的前途与方向。(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