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了趟南京的红山动物园,这家动物园号称动物园界的顶流,由于正赶上下雨天,动物们都躲进了屋里,想看的一个都没看到。
本以为这种天气,来动物园的游客应该不多,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动物园上午九点开门,十点不到园内就已经人山人海,想租辆观光车还得排15分钟队,午后雨过天晴,动物园入口处大兵压境,大批家长带着孩子蜂拥而至,造成严重拥堵,以至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脱身。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上海刮台风,大家都在室内躲雨,上海迪士尼乐园却因为游客拍摄的一组视频意外走红。狂风暴雨天,迪士尼乐园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游客们穿着雨衣坐过山车,被大雨淋了一身竟不亦乐乎,还有人晒出了雨中米奇和女朋友击掌的照片,并戏称为“暴雨游园福利”。
有意思的是,红山动物园也被称为南京人的迪士尼,别的不说,就凭下雨天的爆棚人气,我相信这个称号名至实归,其实红山动物园成名已久,我此次也是慕名而来,只想一探究竟,这家网红动物园有何神奇之处。
仅看外表,你并不觉得这家动物园有多特别,当我第一眼看见门头的时候,我甚至还觉得有点寒碜。论规模,红山动物园在全国动物园排名中只能算中上水平。论级别,红山动物园是4A级景区,上海野生动物园和长隆野生动物园都是5A级景区,别看少了一个A,在基础设施投入与经济收入上可有着天差地别。
但即便如此,红山动物园依旧是公办动物园里唯一不靠财政补贴,自负盈亏的动物园,而且它的票价非常便宜,成人票只有40元。相比之下,上海野生动物园的成人票价为165元,长隆野生动物园更是高达300元,是这里的7倍多。
既然门票这么便宜,动物园靠啥盈利?一方面是络绎不绝的游客,红山动物园不仅吸引南京本地人,还有大量来自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的外地游客,现如今,红山动物园已成为了南京市的头部景区,其地位仅次于中山陵鸡鸣寺这些名胜古迹,成了南京的必游之地。
红山动物园的另一大收入来源是卖文创,相信你之前已经在网上看过他们家的周边,确实做的很别致,极具创意又富有个性,和你在其他景区里看到的周边不太一样,比如下面这只鹈鹕造型的包袋,据说是征集了网友意见后设计的,样子特别搞笑,我这次还专门去店里搜同款,可惜没找到。
据说如今红山动物园的文创商品超过了200个品类,近1000个SKU,这些文创之所大卖,除了别具一格的设计,归根结底和这里的动物有关。红山动物园从2018年起就开启了短视频直播,记录动物们的日常点滴,目前动物园在各大社媒平台的粉丝数已经超过200万。
通过直播,那些动物在网上迅速走红,比如大名鼎鼎的僧面猴“杜杜”出圈后,园方便围绕“杜杜”做了一系列周边,包括毛绒玩具、冰箱贴、T恤、钥匙扣等等,这套操作其实和迪士尼差不多,即依托卡通人物打造IP制造流量,再通过周边文创实现商业变现。
除此之外,红山动物园也很擅长事件营销,你不仅能在网上看到动物们的一举一动,还可以领养它们。当然,这些认养主要是名义上的,因而被称为“云认养”。认养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也不乏企业和学校。通过认养活动,人们得以和动物们产生共情,从而进一步提升动物园的人气,带来更多的游客和销量。
经过上述简单的介绍,我们已经能大致总结出红山动物园的商业模式,即通过直播打造动物IP,经社媒传播带动人气和流量,最终转化为文创销量。
不少商业媒体也是从这个角度分析了红山动物园的成功,但仔细想想,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其他动物园为啥做不到?
倘若光靠卖IP就能成功,那么迪士尼乐园就不会不可复制。同理,无论直播、文创设计还是所谓“云认养”,仅从技术角度,全国任何一家动物园都能轻易实现,但现实偏偏是——只有红山动物园出圈并实现了盈利。
这就意味着,仅靠IP营销,并不能完全解释红山动物园的成功,这家动物园一定做了别人想做而没做成,或者短时间内无法做成的事。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红山动物园禁止动物表演,可耐不住动物自己非要表演。
这个段子的来历要追溯到2021年初,彼时红山动物园因为疫情濒临倒闭,但园长沈志军并没有迫于经济压力重启动物表演,他对网友解释道:“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权利。”没想到这番话让无数网友泪目,为了让动物园能够继续维持,很多人通过捐助与“云认养”的方式表达了对沈志军的支持。
可见在最初的时候,红山动物园是凭借对动物的关怀赢得路人缘的,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把动物的权利放在一边,在他们看来,动物只是工具,取悦人类并不是啥大不了的事,但沈志军却能顶住压力,站出来大声替动物说话,展现了难得的视野与担当。
那为什么又说“动物自己非要表演”呢?主要是来自网友们的发现,比如你会在社媒上看到大量红山动物园的“戏精”,比如会划船的猴子,整天打架的长颈鹿,当着游客的面蹭屁股的大熊猫,以及冲你扮鬼脸的红猩猩。
类似的视频,你能在网上找到千千万,而且每天都有更新,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动物的本能,没有人事先训练过它们。正因为如此,动物们的很多行为是出乎意料,不可预期的,它们不会刻意讨好你,也不会故意疏远你,而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才是红山动物园最特别的地方。
你可能对此不以为然,这又怎么样呢?那是因为你早已对动物园里的动物麻木了。
动物园咱们小时候都去过,但你是否发现一个问题: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挺懒。
原因很简单,这些动物都是被圈养的,从小就生长在安逸的环境里,没有天敌,饭来张口,失去外部挑战之后,它们自然就变得懒散。
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动物并不友好,正如人一旦躺平能力就会退化,动物躺平情况只会更糟,不仅会失去野性,连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一旦这些动物习惯了这种环境,它们的行为就容易被预期,要么整天躺着,只有食物来的时候蹦跶几下,它们成了纯粹的摆设,对于游客也不再有吸引力。
沈志军之所以反对动物表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这个。动物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人类的奖赏与责罚,这不仅为导致身心压抑,也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行为,从而被人类彻底驯化,沦为工具性的存在。
既然人类痛恨自己成为工具人,动物凭什么就得为人类而活呢?野性是动物的灵魂,但动物园抹杀的,恰恰是它们的野性,这就是安逸的代价,用一辈子的衣食无忧,换来犹如行尸走肉般的躺平生活。
红山动物园看到了这个痛点,他的解题思路就是:与其让人去参观笼子里的动物,不如把人请到动物家做客。
从2009年起,红山动物园就开启了改造,按照园长沈志军的说法,他要给动物们一个“带有私家花园的别墅”。
比如很多传统动物园多采用俯视的视角,游客们高高在上,动物们则位于游客之下,这似乎天然就在暗示:动物们处在人这个高级物种的监视之下。
红山动物园率先颠覆了这一做法,这里舍弃了常见的钢筋水泥笼子,让动物的环境变得复杂多样,传统的笼子一眼就能望到底,而红山动物园的空间则有了大量可供动物躲藏的地方,需要你仔细看才能发现它们。
除此之外,红山动物园的参观动线也很有讲究,时而俯视、时而平视,时而仰视,让你感觉仿佛穿梭在动物的栖息地。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当我走进小熊猫展区时,犹如走进了一片树林,也许是因为下雨的关系,我在四周没有看到一只小熊猫。可就在我就快抵达出口的时候,突然发现头顶的树上竟停着一只,面对下面熙熙攘攘的游客,这只小熊猫完全无视我们,尽情活在它自己的世界里。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虎区旁边的空中廊道,这条廊道是给老虎走的,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方,在网上非常火,游客去一次就会拍一次。
动物园设计空中廊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方便观赏,而是让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笼舍之间轮换。动物和人一样,在同一地方呆久了会感觉无聊,所以动物园会定期让它们换个“家”,这样也能增强生活的新鲜感。
另外,传统动物园隔离动物区的方式是电网或铁丝网,比如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猛兽区就围满了高墙和铁丝网,入口处还有瞭望塔,把动物园变成名副其实的监狱,游客参观动物园更像是一场“探监”,人被关在车里,动物被关在车外,这样的体验无论对人还是动物都很不友好。
红山动物园会把自然尽可能还给动物,为此设计师们付出了大量心血,不仅扩大它们的活动空间,还大量地引进植被、岩石和土壤,如果这只动物生性胆小,园方还会为它们打造易于躲避的空间,内含大量植被和掩体,让动物活得更自在。
比如在灵长类动物区,考虑到猴子喜欢游戏的特点,园方特别设计了一个迷宫般的环境,这里有复杂的绳网、栖架、树洞,还通过一系列通道把活动区、睡眠区和温室相连,让猴子们在网络间穿梭,尽可能自由活动。
并不是所有动物的活动空间都必须模拟自然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动物就栖息在我们身边,连这点也被红山动物园考虑到了。
比如有一种无毒的黑眉锦蛇,在过去,这种蛇经常出现在农村的灶台边上,因为灶台暖和可以取暖,在厨房里流窜的老鼠也是蛇的捕食对象,为此园方就特意在现场搞了个灶台,将黑眉锦蛇的活动区安置在这里。
总之,红山动物园环境设计的初衷,就是最大限度释放动物的天性,使它们摆脱被囚禁的压迫感,尽量不受外界的干扰。
除了硬件,园方在饲养环节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喂食上,园方取消了传统的投喂,而是将食物藏在容器中,让动物自己去找,这样就激发了它们的觅食天性。更重要的是,一旦停止投喂,动物行为就会变得更加活跃,不再是每天混吃等死的躺平族。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就是红山动物园对动物的照料水平,在全国动物园内都是顶尖的。曾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例子是一只30多岁的马来熊,这个年龄按人类标准已经是百岁老寿星了。园方会像照顾老年人那样照顾马来熊,给它剪指甲,带它晒太阳,把水果蔬菜切得细碎,让马来熊细嚼慢咽,摄取更多营养。
就在前几天,红山动物园还发布了一条视频,为了让园内的非洲长颈鹿“搬家”,他们特地修建了一条长达400米的甬道,两边用长木板封闭,一路上还放着长颈鹿还吃的食物,只为让它们一路优哉游哉地走到新家。
一般的动物园会怎么做呢?通常是开一辆大吊车把长颈鹿吊起来,这种做法虽然简单粗暴,但也会引发动物的惊恐情绪,红山动物园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动物的感受为优先级,这是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尊重。
红山动物园每年会救助约1000只野生动物,其中约40%到45%能够回归野外,这个比例也是国内领先的,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动物园对每只动物的人道关怀,并不是什么营销噱头,而是有着强大的专业能力支持。
红山动物园对动物的关怀体现在每个细节里,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动物们重新“找回”自己,最关键的就是减少人为干预,降低动物们被围观的感受,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中,让动物们展露出自己最本真的一面。
这些设计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结果,就是动物们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行为发生,也正是这些行为,让它们成了明星网红,因为游客发现,每次去逛动物园,他们都会有新的发现,动物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短视频的传播不断引发热议。
很显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背后是长达十多年的艰苦付出,是日复一日的专业投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红山动物园这么做的初衷,既不是为了造星,更不是为了流量,就是出于对动物们近乎本能的关爱。
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IP、直播、文创等等,都是最终的结果。这些结果当然可以拿来复制,但背后的因由,却很少有人知道,即使知道也很少能做到。
有人说红山动物园为游客提供了很好的科普,我觉得这还不够,既然是动物园界的网红顶流,红山动物园提供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知性层面。
首先是动物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经过互联网的放大和解读,被观众们赋予了更有趣的含义,甚至从个别动物身上获得某种心灵的治愈。
更重要的是,红山动物园向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我看来,这里的动物既不是传统动物园里的摆设,也不同于它们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同类,而是基于两者之间。
长期与人类共处,它们已经不可能彻底回归野性,但动物园的独特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它们的天性与自由,即使每天在人类的注视之下,它们依旧我行我素,逍遥自在,这些动物不再是自然界的“他者”,却又和我们保持着陌生感与神秘感,从这个意义上,它们更像是一群另类的居民。
这些居民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是你最钟爱的小伙伴。它们为游客带来了欢乐,但不会刻意讨好你;它们有时会让你偷窥,但你永远无法了解它们的全部;它们是这座城市的一员,却又和大自然紧密相连。
也许这是对“众生平等”最好的注解。相互平视,边界分明,让灵魂彼此独立,让生命彼此尊重,让灵魂自由放飞,我们从动物身上发现另一个自己,动物从我们眼里发现美好的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