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冶池湖心亭
1964年,我们后勤部与军区政治部交换营区后,得到了后勤大院西区。西区是一块风水宝地,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欧冶池,更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欧冶池来到后勤大院怀抱后,与池畔的冶山连为一体,珠联璧合。这里曾经都是远古人类冶炼铜器之处,据说古人高手曾经冶炼出“越王勾践剑”。
曾经古人烧火打铜的地方,如今成了后勤大院的军营,军营里的孩子们又有了一个戏耍和玩乐的好地方。在我们后勤大院孩子们的口中,冶山叫“小山”,欧冶池叫“湖边”。为什么这么叫,因为当年我们住在冶山脚下、欧冶池畔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叫出“冶山”和“欧冶池“这个古香古色拗口的名词的。这座山和这汪水的真名实姓,我们也就是近十几年才叫开的,尽管它们已经驰名两千多年了。

欧冶池北岸
上篇——历史悠久欧冶池
据说欧冶池面积当初有十余里宽阔。十余里是什么概念,十余里宽阔的水面一定是一望无际、烟波浩渺、船帆点点、波光潋滟的。可惜我们见到它的时候,只是一个走一圈用不上三五分钟的小池塘了。
如果欧冶池古时真有十余里宽阔,那么今天的福州西湖和左海一带,当年都是欧冶池的地界了,可能吗?当然可能。想当年,华中地区的古云梦泽不就是有6000多里的宽阔吗?如今只剩下一些像洞庭湖、洪湖等等小小的湖泊了。沧海桑田,如今我们的脚下,除了山丘,基本都是冲击区和淤塞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长江淤积的,福州仓山岛就是被闽江和乌龙江天长日久淤积起来的。这样看来,欧冶池的干涸也淤积出了很多福州版图。
欧冶池相传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有一个著名打铜人叫“欧冶子”的,在欧冶池边支棚建灶,烧火打铜,铸就宝剑,所以欧冶池又叫剑池。到了近代光绪年间,专门有好事者在池边立了一块石碑,说这里是春秋时期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欧冶池边石碑
欧冶池当年很大,不知从哪里补入的池水。后来水面越来越小,道光时代的1828年还疏浚了一次,民国时期的1932年又疏浚了一次。当年这里属于闽侯,民国县政府的公务员工作认真负责,在疏浚池塘时,还顺手在池畔修复了欧冶亭、凌云台、喜雨堂和剑池院等。据想象,建国前这里指定是城市公园,是民国福州老百姓的休闲之地。为什么这样想象,因为民国时期冶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园,与冶山基本一体的欧冶池岂能不是公园?
1956年军区政治部搬了进来。军区政治部搬进来之前,欧冶池连同冶山是谁治下地领地?因为实在找不到资料,也就不敢胡乱下结论了。军区政治部住在这里七八年,1964年不知何方神圣下旨(两个兄弟单位交换营区,军区政治部显然亏到姥姥家了),军区后勤部挤走了军区政治部,堂而皇之地成了这块地域的新主人。
自从这块地域成为部队(军区政治部和军区后勤部)大院的十几年里,欧冶池边的建筑除了欧冶亭还完好无损的保留着,其它建筑都或荡然无存或剩下残垣了。1970年我们后勤部迁走,福建省人民银行进入。1982年,省财政厅拨款修葺欧冶池,疏通泉眼,池内清淤,池岸砌石,池北岸建了剑光亭、石舫、池心亭等仿古建筑。同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冶山春秋园剪彩,欧冶池与冶山合为一体,对市民开放,回归到了几十年前的格局。白云苍狗,旧貌新颜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勤大院入驻这里时,欧冶池虽然已经很小,但池边砌石齐整,没有坍塌;池西南边有几棵数百年的香樟树和朴树,绿树掩映下有一座孤零零的欧冶亭阁立在池边。亭阁四面有墙,大门一把铁将军常年固守,没人知道里面什么模样。听人说,这里面装着是附近一位住户的柴薪等杂物。
池北岸曾经出现的建筑像石舫和剑光亭什么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老建筑,八成是被军区政治部搬到这里后拆了,因为在这些建筑的原址上,盖起了一座“凹字形”的砖混两层楼,作为政治部的军官家属楼。
池东岸是一排一层的小木屋,很破旧,据说是原来的政治部幼儿园。
池南岸100多米处就是冶山山脚,顺着一排近10米宽的、凌乱的几十个石阶,就能来到冶山望海亭下。南岸边原来也是一座破旧的平房,看上去是仓库,后来拆了,盖起了一栋连体将军楼。这座将军楼,是后勤大院里六十年代盖起的五座将军楼中,唯一被拆的一座。为什么其它四座都保留了下来,独独这座将军楼时乖命蹇?原因很简单,这座楼的地理位置,恰恰在冶山和欧冶池之间,两个风水宝地若要珠联璧合,这座将军楼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池西岸有一排水泥柱子,柱子下部用水泥横梁连接,距离岸边五十公分左右(当年很多男孩子会在什么行走),不知是何建筑的残垣断壁。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应该是民国时期建筑遗存,估计当年这里曾经建有水岸茶棚之类建筑,共游人休憩小酌。后来成为部队军营,水边建筑也就拆了。听说军区政治部也在欧冶池上盖了一栋建筑,可惜这栋建筑不是供人欣赏游玩的楼台亭阁,而是水上官茅。福州人偏爱在水上建洗手间,因为好处多多,一来增加了一个排泄去处,二来出的恭可以喂鱼。
后勤大院搬到这里后,觉得水上茅厕有碍观瞻,而且也不卫生,就把它给拆了。这一段历史可能偏听偏信,不足为训。但据当年军区政治部小孩子们说,确有其事,因为他们使用过。
1969年,后勤大院整体迁移至梅峰一带已成定局。后勤食堂忽然灵机一动,趁欧冶池移交地方政府前夕,来一个先下手为强:抽干池水,捞净池鱼!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如今欧冶池
下篇——戏水玩耍欧冶池
中山路大院实在太小,就巴掌大的一点地方。大院男孩子不像女孩子那么文静,女孩子们一般不乱跑,就在家门口的院子里跳牛皮筋、踢毽子和跳房子等等。男孩子心野精力旺盛,他们需要大空间供他们戏耍和玩乐。像后勤大院的冶山上、欧冶池边和办公区的小山坡等等,都是孩子们野的地方。春天摘豆子打豆子枪,夏天捉蜻蜓粘知了,秋天摘果子……欧冶池边,自然成了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孩子们来到欧冶池,从来不会下水游泳,可能是由于欧冶池水质太脏、水底瓦砾瓷片太多的缘故。孩子们只在岸边或钓鱼捉虾、或捞水草浮萍、或捉蜻蜓等等。当年几个孩子约好去欧冶池玩儿,都会说:去湖边玩吧!欧冶池边宿舍楼的孩子们也称欧冶池为湖,拉起了一支队伍的名称也与湖有关:湖边大队。
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有鱼的地方就有钓者。欧冶池里有鱼有虾,孩子们经常到这里钓鱼。当年孩子们的钓鱼家什非常简陋:一根长竹竿做钓鱼竿,一条缝被子棉纱线做钓鱼线(偶尔有人会用尼龙线),浮标就有扫把上的芦苇,鱼钩就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弯过来,真正用带倒钩的真鱼钩很少。就这么简单的钓鱼工具,能够钓上鱼也是没谁了。但你还别说,近乎原始的钓具,偶尔能够钓上半两一两的小鲫瓜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记得有一阵子,后勤部管理科不让孩子们钓鱼,在池边竖起“禁止钓鱼”的牌子。孩子们不管这一套,照钓不误。管理科科长王成明怒火中烧,专门让后勤警通连成立了大院纠察队,每天在冶山和欧冶池一带巡逻。他们戴着红箍,手里拿着练习夹,里面搁着纸,如果抓到有上树摘果的和钓鱼的,马上登记孩子和家长姓名,然后把名单交给管理科;管理科再通知孩子家长,孩子们的大祸就要临头了!所以,在池边钓鱼的孩子,一看到纠察战士来了,连忙把简陋的渔具一扔,撒丫子就跑。孩子们知道,一旦被纠察抓住,后果非常严重。
住在欧冶池边的人都知道,每到春夏之交,池里的中华大蟾蜍(癞蛤蟆)到了交配产卵的日子,每天晚上,“呱呱呱”之声,绵延不绝,震耳欲聋。白天它们不叫,静静交配产卵。只见公蟾蜍非常小,大概只有母蟾蜍的一半大,趴在母蟾蜍的背上;壮硕的母蟾蜍背着公蟾蜍在池边游来游去。
此时,调皮的孩子们就会云集岸边, 手拿弹弓,射向正在准备生儿育女的蟾蜍夫妻。蟾蜍也非等闲之辈,一看到孩子们来了,立刻潜水逃遁。如今中华大蟾蜍是国家保护动物,如果被发现侵害五只以上,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当年没有这一说,孩子们可以恣意妄为。不久后,母蟾蜍开始产卵:一条条透明的细带子里是一粒粒黑色的蟾蜍卵,池边的水面上、石头上、草窠里、树枝上,都漂浮和缠绕着数以千万的蟾蜍卵。又过了几天,满池中都是黑压压的小蝌蚪,密集恐惧症人都不敢多看。
孩子们拿着小网,捞起小蝌蚪,放入瓶中,带回家观赏。小蝌蚪肚子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肚子里的内脏。一般养不了几天,小蝌蚪就死了。池中的小蝌蚪最后变成小蟾蜍,它们费劲巴拉地爬上岸,成群结队地在路上跳跃,寻找房前屋后犄角旮旯躲藏。动物学家估算,一百粒蟾蜍卵最后孵化后存活下来的不足一只。如果都能成活,千万只大蟾蜍黑压压的一片,会是怎样一种可怕场景呢?它们吃什么呢?
1969年底,后勤大院的人们要离开这块居住了十几年的营区了,因为福州军区和福建省革委会达成一项重大置换和搬迁协议。实际上,那个年代,部队实行军管,大区司令或政委都在省革委会担任一把手。部队与地方签订个协议,也就是走个过场,领导说了算。
临走之前,食堂的人提议:反正要走了,何不把欧冶池里的鱼给捞了,不能便宜后来的人!管理科一听有道理,连忙通知警通连,抽水捞鱼,改善生活。警通连战士也是积极响应,借来抽水机,开始排水捞鱼。
那一段日子,是欧冶池边多少年不见的热闹日子,可以与当年疏浚时热闹场面有一拼。欧冶池边挤满了大人、家属和小孩。大家拿着脸盆、水桶和网兜什么的,争先恐后、纷纷前来,都想分一杯羹。
管理科科长一看不妙,这么多家属小孩来打秋风,连忙对警通连说,不让家属小孩下去捞鱼!然后对食堂人说,水差不多干了,你们赶紧捞!就这样,欧冶池里的鱼灭顶之灾了!食堂人先捞,接着警通连战士捞,最后家属小孩一窝蜂全下到池里牢,欧冶池里一片繁忙,成就了一副“渔舟唱晚捞鱼图”。
最后,凡下池捞鱼的都有收获,食堂和警通连自不必说,捷足先登捞了都是大鱼(有人捞到一米多长的大鱼精),家属小孩捞的都是小鲫鱼,还弄得满脸花,浑身泥。就在后勤部告别中山路23号之际,大院的人们终于把欧冶池给清理了。只是清理的不是污泥浊水,而是水中之鱼。留下空荡荡的一个池塘,留给了欧冶池地块的接棒人。
我们搬离了中山路大院后,一直没有再回到留给我们孩童和少年时代无数快乐的“湖边”。直到2018年欧冶池和冶山修葺一新后,我们几个发小向明、小军、晓玉、淮秋、许艾、爱民等等,又一次来到欧冶池。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昨天普普通通的小池塘,如今整修一新,建了不少楼台亭阁和石舫画廊。当年后勤大院留下的老建筑,仅剩下三座红砖将军楼了。
当年曾经在池边玩耍和长大的孩子们,在今天供福州市民游览休憩的欧冶池边漫步,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年在“湖边”戏耍游乐的快活感觉了!

欧冶池畔几个后勤大院发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