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不一“Young” 焕发文旅商新活力
老胡同弯弯,拓印着历史脉络
新店铺琳琅,构筑起文旅空间
三井胡同赏剧,砖塔胡同品茗
史家胡同寻古,赵府街尝酱香
5月10日起,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
胡同不一“Young”
陪您逛遍京城最潮、最炫、最“IN”胡同
第12期 钟楼湾胡同:“守护”钟鼓楼,古巷迎“新生”
在北京中轴线北端点,钟鼓和鼓楼遥相辉映,代表着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的庄严与肃穆。钟楼湾胡同因楼而成,因楼而名,对钟楼、鼓楼呈“合抱”之势,所以名为“湾”,犹如卫兵列阵、“二龙出水”似的守护着钟鼓楼。钟楼湾胡同呈南北走向,分为东西两段,体现了古都中轴线的对称之美。
宁静的钟楼湾胡同/记者拍摄
上午10点多,漫步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内的钟楼湾胡同里,红墙绿树相映成趣,钟楼和鼓楼对称“相望”。在钟楼湾胡同中段,钟鼓楼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市民们在树荫下踢花毽儿、舞龙,享受着惬意的休闲时光。
生在钟楼湾胡同、长在钟楼湾胡同老居民的范来友说:“钟鼓楼看着我从小到中年一直到老年。早上起来种种花、扫扫地,都归置完了之后,出来跟老街坊四邻聊天,踢毽子、舞龙,互相切磋技艺,来聊聊家乡的故事,反正挺好。”
钟鼓楼脚下踢毽子的市民/记者拍摄
钟楼湾胡同因楼而成,因楼而名,对钟楼、鼓楼呈“合抱”之势,所以名为“湾”,犹如卫兵列阵、“二龙出水”似的守护着钟鼓楼。钟楼湾胡同呈南北走向,分为东西两段,体现了古都中轴线的对称之美。
安定门街道责任规划师、清华同衡规划院李菲介绍,钟楼湾胡同的大概全长是700多米,北边接着豆腐池胡同,南侧是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最开始元明清的时候,面向街道的这一侧房子前面经商,后面居住。其实钟楼湾胡同就是中轴线上既有国家礼仪秩序,又有市井百姓生活的地方。
钟楼(下)和鼓楼(上)遥相辉映/记者拍摄
钟楼湾胡同守护的钟鼓楼是中轴线上的“网红”打卡地。上午11点整,在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的钟鼓楼内,鼓楼二层里进行的击鼓表演震撼人心,仿佛叩响了历史的大门。从鼓楼二层向外眺望,一条庄严壮美的中轴线尽收眼底。
近览鼓楼/记者拍摄
钟楼二层眺望中轴线/记者拍摄
来自广西的郭先生特意登楼远眺,感受中轴之美。“最有印象是2008年,当时虽然还小,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放烟花就沿着中轴线,那时候就记得到现在,比较向往,过来看一看。看到这边有国家大剧院、什刹海,这边是朝阳区的高楼大厦。古代留下来的很多建筑在这边,那边代表是新时代的建筑成就,两者放在一起,同在一个视野,看起来有鲜明的对比。”
游客们观赏共鸣光影秀/记者拍摄
在鼓楼一层,一场沉浸式光影秀《共鸣》正在上演。在光影和鼓点交错之间,观众们体验着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的时空变换,回顾钟鼓楼保护和中轴线申遗的过程。游客赵女士说:“视觉效果上就是像穿越在中间一样,可以看到整个鼓楼历史上面的沿革,做出来了这种从夜晚到白昼中间的这个时间里面的一些情景,非常震撼。”
北京钟楼、鼓楼自元代便已建立,距今已有七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它们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是古都“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报时楼。
鼓楼二层的大鼓/记者拍摄
钟楼二层的明永乐大钟/记者拍摄
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业务部主任王帅奇介绍,钟鼓楼始建于元朝的1272年,主要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建立钟楼和鼓楼的时候,两座建筑呢南北纵置,是当时在整个北京城最高的本体建筑。在鼓楼二层原有的是25面鼓,可是现在只存一面清朝遗留下来的残鼓,是国家的三级文物。登上钟楼二层,可以看到明永乐大钟,目前是国家一级文物,铸造于明永乐年,通高7.02米,下沿直径3.4米,重达63吨。
伴随着中轴线申遗,钟鼓楼也全面“焕新”。在鼓楼一层“时间的故事”常设展中,时间建筑、北京时间、发现中轴线等七大展厅亮点纷呈,科技感满满的“暮鼓晨钟”等互动装置体验感十足。“每个展厅都有一个小的主题,尤其是计时工具展厅,我们是通过这些数字化方式的内容,把历朝历代使用的计时工具给大家呈现出来,包括有日晷、碑漏、铜壶滴漏等,也可以通过数字化体验钟声的原声。”王帅奇说。
中轴奇妙夜体验项目现场/记者拍摄
中轴线申遗成功后,鼓楼内还新开设了“中轴奇妙夜”VR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创造数字游览新体验。方壶昭文运营总监、北京钟鼓楼运营专项负责人袁健介绍, 中轴奇妙夜是国内的首个漫步式的VR体验项目,游客朋友们可以戴上VR眼镜在空间内行进式的体验。虚拟场景有当时元大都规划之初,刘秉忠先生策划设计北京中轴线的场景,以及一些虚拟的萌宠、剧情的体现等。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中轴文化,感受钟鼓楼的时间文化。
钟鼓饮时茶饮空间/记者拍摄
钟鼓楼四折叠冰箱贴/记者拍摄
钟鼓楼打卡集印章/记者拍摄
鼓楼脚下的“钟鼓饮时”茶饮空间里,游人们正在休憩。这里由鼓楼原先的配房改造而来,也是在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新增添的一处休憩场所。店内“鼓鼓生风”“鼓楼·时雨”等融入钟鼓楼元素的文创糕点人气颇高。袁健说,在这个空间内,基于钟鼓楼的时间文化进行了概念的延伸,身后的这四面景窗其实象征的是一年四季。钟鼓楼四折叠冰箱贴也是一个桌面的摆件,每一面折叠起来就会有不同的造型,包括107路公交车、广场上的行人和鼓楼脚下的游客,还有老百姓们舞龙、踢毽子等生活的场景。甜品也会用鼓楼的造型,不光是外观特别好看,而且尝起来的口感也是非常的细腻。
古朴的钟楼/记者拍摄
明永乐大钟/记者拍摄
相比于庄重大气的红色鼓楼,和它遥相辉映的青色钟楼则显得朴素宁静。登上钟楼二层,有着“古钟之王”美誉的明永乐大钟观感震撼,它高5米多,下沿直径3.4米,重达63吨。美国游客布兰登说:“钟鼓楼很美,非常独特,我喜欢它所呈现的历史感,很高兴能来这里旅行。我住的酒店在胡同里,在胡同里适合散步,也可以逛逛各式店铺,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姚记炒肝店人气火爆/记者拍摄
在钟楼湾胡同,还有一处游人的热门打卡地,这就是姚记炒肝。下午5点多,店内就餐的食客已经排起长队,桌面上摆满了炒肝、卤煮、豆汁儿和焦圈儿等特色北京小吃。李先生在北京生活十多年了,常来这里品尝美食。“点了炸灌肠、炒肝,还有豆汁、焦圈儿等经典的北京的几个小吃。我觉得炒肝、卤煮包子还都不错,其他就是尝一尝,豆汁一般就是跟焦圈、咸菜一起相搭配。”
姚记炒肝店创立于1989年,创始人姚墨仙为解决市民吃早点难的问题,开设了这家店铺,后来慢慢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北京小吃的代表之一。姚记炒肝(鼓楼店)店员赵啟说,店里的生意一直都特别火爆。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有人来排队了,一直到晚上都有顾客。来的人既有附近的老街坊,就好这一口老北京味道,也有很多从外地甚至国外慕名而来的游客,想尝尝正宗的北京小吃。
游客们品尝京味儿小吃/记者拍摄
赵啟介绍,招牌炒肝是必尝的,它是从宋代的“熬肝”和“炒肺”发展来的。炒肝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道浓郁却一点也不腻,而且稀稠度恰到好处。吃的时候一定要搭配店里的包子,一口炒肝一口包子,这可是老北京的经典吃法。店里的卤煮满满一大碗,里面有大肠、肺头、火烧等,煮得特别入味,再浇上浓郁的卤汁,香气扑鼻。还有豌豆黄,细腻绵密,入口即化,甜度也刚刚好;炸灌肠外焦里嫩,蘸上蒜汁,香酥可口。这些小吃都承载着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北京的历史和风情。
钟楼湾胡同居民纳凉/记者拍摄
近年来,钟楼湾胡同先后经历了“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第五立面”整治……2023年获评十大“北京最美街巷”。安定门街道责任规划师、清华同衡规划院李菲介绍,对违建应拆尽拆,恢复了传统的屋面,拆除了破坏整个肌理的过高、过大的建筑以及二层违建,也消除了一些材质简陋或者色彩突兀的彩钢房和红色水泥瓦。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传统风貌。对空调室外机、排烟管道也做了一些改移和消隐。屋顶的鸽舍和花架等生活类的设施也优化了材质和样式,融入老城整体的风貌。
鼓楼东北望第五立面整治提升前后对比/来源于东城区城管委
伴随着全面且精细化的治理,不仅让钟楼湾胡同提升了环境品质,保护恢复了历史风貌,让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还带动当地文化活动繁荣,推动业态多元化发展。安定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温仕鸿提出,这些年,钟楼湾优化改造工作主要是围绕中轴线申遗展开的,特别是从2021年申请是退租开始进行了拆迁,腾退空出来的空地进行了一些公共空间的改造及进行招商。有一些院落已经由实施主体跟一些比较优质的商户进行了对接,钟楼湾广场亮相,也有一些部分的空间改造成了停车位,缓解了居民的胡同停车压力。
在钟楼湾胡同里,钟鼓楼“晨钟暮鼓”的庄严与秩序,踢毽舞龙的市井生活,共同构成了一幅中轴线上的精美画卷。未来,这条古老的街巷也将继续焕发新的活力。
记者 孙媛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