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8月16日消息(记者 周然 见习记者 刘浩)8月15日,由祁门县人民政府指导,祁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祁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办的“开祁门 见黄山”2025美好生活邀约会暨“传奇安茶 世界共享”全国城市推介会在合肥举行。活动旨在弘扬祁门安茶文化,推动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这一历史悠久的茶饮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历史瑰宝:安茶是黑茶中的“活化石”
安茶,又称“软枝茶”,是祁门县独有的传统黑茶,创制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600年历史。其独特的半发酵工艺和紧压茶形态,使其兼具红茶与绿茶的特点,色泽乌黑,汤色橙红,香气醇厚,兼具饮用与药用价值。据史料记载,安茶在清代就已远销东南亚。
祁门安茶(央广网发 祥源茶供图)
然而,安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抗战期间,因运输中断,安茶产业一度沉寂,直至1984年才在祁门县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恢复生产。近年来,随着黑茶市场的兴起,安茶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养生功效,重新进入消费者视野并广受欢迎。2013年,安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介之旅:让世界共享“传奇安茶”
本次推介会以“传奇安茶 世界共享”为主题,通过文旅推介、专题报告、安茶品鉴等环节,全方位展示安茶的历史文化、健康功效和市场潜力。
祁门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文华在致辞中表示:“安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健康的真谛。当前,祁门县正谋划建设安茶产业集聚区,打造集生产、收藏、交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平台,期待与在座渠道伙伴深化合作,共建安茶现代化营销网络,让安茶香飘万里。”
“祁门安茶,成名甚早,底蕴深厚。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就因其独特的祛湿消食功效,深受茶客推崇。”安徽省茶叶协会会长王传友介绍道,安茶因其独特的陈韵药香和显著的健康功效,契合了当下消费者追求健康、品质和深厚文化体验的生活需求。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也是安徽省一款比较有代表性的黑茶名品,是安徽茶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茶友品鉴安茶(央广网发 祁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夏涛,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茶叶专家、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也出席了本次推介活动并进行了发言。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18度祁门”夏日文旅推介,播放了安茶专题宣传片和祁门茶旅邀约片,并设置了安茶盲评比赛等互动环节,让嘉宾沉浸式体验安茶的独特魅力,感受祁门自然风光。
产业振兴:安茶成为乡村振兴“金叶子”
古朴的竹篓用作底,清香的箬叶衬于内,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安茶独具特色的包装和滋味广受市场的欢迎。在安茶的核心产区——祁门县芦溪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安茶的生产加工,还带动本地村民编织竹篓的热潮。2024年,祁门县安茶总产量达700吨,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及东南亚市场。
为促进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祁门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方面促进标准化生产,制定安茶省级地方标准,推动清洁化、规范化加工。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品牌化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博会,举办安茶夜露文化活动等,提升品牌影响力。2024年祁门县19万亩生态茶园,实现茶叶产量7800吨,综合产值70亿元。从祥源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的智慧化生产,到““舟上安乡”茶旅项目的沉浸式体验;从古法制作的“日晒夜露”工艺,到神安8824黑茶特别金奖的现代荣光。祁门正以“科技+文化”的双轮驱动,让安茶从历史典籍走向当代青年的生活时尚。
箬竹包裹安茶(央广网发 祥源茶供图)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茶饮的需求增长,安茶的市场前景广阔。祁门县正以“三茶统筹”为引领,推动安茶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未来,安茶或将成为继祁门红茶之后,祁门又一张闪耀世界的“茶业金名片”。正如一位资深茶人所言:“安茶,这一曾被遗忘的‘沧海遗珠’,正以崭新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续写它的传奇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