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三伏天里的夏季,像陆游诗中所描述的一样热浪蒸腾,一出门便开始汗如雨下。此时,你是不是也曾在热浪中遐想过,如果穿越回古代,没有空调的夏天一定很难熬!
但如果你穿越过去当皇帝,你还会这样想吗?宫里一定有很多避暑妙招帮他度过这难捱的苦夏!
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回古代的故宫,看看坐在龙椅上的至尊皇帝们是如何防暑降温的!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叮!
此刻,你已经坐在了太和殿的龙椅上,看着下跪的一众朝臣,你内心是掌权的兴奋还是掌握历史方向的惶恐?这些你根本来不及想,因为你一心只想纳凉避暑!当你坐定之后,奇怪得很,在这肃穆庄严、没有空调的大殿里竟然有一丝凉爽!
这并非错觉,因为故宫建筑本身就是天然“空调”,这可是前任皇帝为你建造的“会呼吸”的宫殿。这看似封闭的宫殿,其实藏着不少避暑智慧!
皇上,请抬头看看您宫殿的屋顶。那恢弘的琉璃瓦大屋顶,纵横交错、花纹精巧富丽,是不是很气派?但建这样的屋顶绝不只是为了气派,这是能够让宫里保持恒温的重要设计。
太和殿内部1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太和殿内部2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故宫的宫殿普遍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琉璃瓦之下铺着一层约30厘米厚的“灰背”。这灰背可不简单,它由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多种材料按比例混合而成,层层叠加,就像给宫殿戴上了一顶隔热的“大帽子”。在烈日的炙烤下,这厚厚的灰背能吸收大量热量,让宫殿内部不至于变成蒸笼。
同时,宫殿里通过斗拱和悬挑屋檐引导空气流动,产生自然的穿堂风,让整个宫殿自由“呼吸”。此外,阳光直射在瓦面上,屋顶的挑檐深远,如同巨大的凉棚,在正午时分投下宽阔的阴影,让廊柱下的空间也荫凉起来。
除了屋顶,环顾四周,你还能想到什么?没错,厚重的墙。
故宫的墙体也有独特的防暑设计。紫禁城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如太和殿的墙体厚度达1.45米,不仅能够限制木构架在地震作用下的过大位移,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墙体厚,增加了外部热量传递到建筑内部的距离,使得建筑传热很少进入内部。
故宫内的楼宇宫墙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制冷设备的古代,这些厚重的墙体为宫中的人们挡住了多少热浪的侵袭。
上完朝,你还是觉得热,随口提了句:“我要吃冰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穿越了,但是没过多久,一个小太监就端着一碗冰凉的冰酥酪给你,是不是还有些惊喜?
虽然古代没有完善的冷冻保存技术,但也阻挡不了皇帝们想尽办法去实现,所以古代皇帝们早已在夏天实现吃冰自由!
故宫冰窖餐厅(2020年《故宫日历》内页)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冰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不过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紫禁城遭到破坏,冰窖也一度被废弃。清军入关后,冰窖再次得到修复和完善,现在冰窖位于故宫西区隆宗门外西南100米处,采用半地下式建筑,墙壁厚达2米,顶棚做成起拱的砖券形式,屋顶与顶棚之间还有架空层,这些设计能帮助冰块实现长时间保存。小小的冰窖里,藏着的是皇宫一整个夏季的冰凉!
现在,故宫内的冰窖餐厅就是依照清朝冰窖改造而成,有兴趣的话可以近距离感受一下冰窖里的清凉!
那古代宫里的冰块都从何而来?
这需要皇宫内的各位打工人从冬天就开始准备。隆冬时节,当北京城外的天然水域,如北海、中南海、护城河等河水冰层达到足够厚度时,宫里就开始采冰。他们将最纯净、厚实的冰块,切割成规定尺寸(通常约一尺见方),由壮丁们用绳索、撬棍拖拽上岸,再通过特制的“冰车”,在寒风中浩浩荡荡地运入紫禁城,小心翼翼地储存在冰窖内。
清代采冰场景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当外面蝉鸣聒噪、热浪滚滚,坐在养心殿内的你,看着巨大铜盆中的冰块静静融化,感受凉意弥漫,是何等的享受!
吃完该躺会了,感觉房里太闷,喊来宫女给扇扇风,忍不住吐槽没有空调,有电扇也可以,手动扇多累!皇上,虽然穿越了,但是“自动”扇风的扇子宫里还是有的,是不是刷新你对古代的认知?一起来瞧瞧吧!
第一种不算完全自动,但是已经很接近现代了,那就是故宫博物馆里收藏的清代化学描金花手摇风扇,不仅小巧,而且拿在手里握一握,扇叶就可以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是不是很像上学时买的手压风扇!
清代化学描金花手摇风扇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但是,第二种已经可以自动扇风了,那就是铜镀金染牙箱童子风扇。造型十分精美,一童子笑容可掬地跪坐在基座上。基座内放置着由发条带动童子动作的机械装置,上弦孔开在基座一侧,基座外层用染色的象牙片粘贴装饰。童子一手持扇,一手握方巾,一副随时听候召唤的姿态,时刻准备着为主人驱暑、擦汗。上弦后,童子会手持扇子上下挥动,风就来了,不用前呼后拥,一个人也能享受清凉!
清代铜镀金染牙箱童子风扇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夏日皇帝体验结束,是不是对紫禁城的夏日有了别样的看法,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的便利,却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下次探访故宫
不妨放慢脚步
看看这些藏在角落的细节
那是紫禁城留给夏日的温柔注脚
END
参考文献:
[1]王莫.故宫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解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7):150-153.
[2]周乾.紫禁城古建筑的避暑方法[J].工业建筑,2019,49(10):219-223.
[3]杨一帆,高尚,王冀宁,等.中国传统冰窖建筑特征与价值研究——以北京冰窖遗产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5,2(06):79-82.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