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头条知识节##读史笔记##邢台古城##悠梦.侃.历史#
在战国历史上,赵国赵成侯以魏国献来之荣椽建了檀台,并在檀台四周建了亭台楼榭、廊桥古堡、南寺佛阁及南教场、北教场、点将台、王法台等的宫殿群即信宫。信宫是当时赵国接见外国君王、贵宾、节日大朝、议论国家大事等重要场所,以致成为了“堪与都城邯郸的宫殿相媲美”的赵国的一座陪都,即信都。《环宇记》引李公绪题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这里的“赵孝成王”实为赵成侯。至前211年,秦始皇在此置“信都县”。
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都城地名及景点。有关信都前身“信宫、檀台”的记载,因“文献无徵,考订鲜当”,致使其所在成为一宗疑案,成化、弘治、康熙顺德(邢台)府县志均未载入,至乾隆志因成书时间紧,(1)亦未详加考定,只在“山川”列“檀台”:史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掾,因以为檀台。徐广檀台在襄国”一条。
至光绪邢台县志,为《通志》有:檀台隶沙河,又为《括地志》有“洺州临洺县北二里亦不至沙河”所疑,“今仍从旧志存之”。(2)
徐广所注“檀台在襄国”一说,因历史上“襄国改徙非一处”,(3)故难以确定彼时襄国所治之地。
《一统志》有“檀台在沙河县南”一说。(4)广平府在古迹条分别记载了“檀台、信宫”的位置曰“信宫在永年县西北”,“檀台在永年县西故临洺县北”。(5)历史上的临洺县即临洺关。
由上述史料考之,檀台所在位置即临洺关北及沙河县南这一区域。在此区域开发的沙河兴固“檀台”一带,按照里数方位,临洺关至兴固约十二里左右。疑史料所载檀台在临洺县北之“二里”应为“十二里”掉字或误记。兴固村南,确实有一处高台遗址,民间传为檀台所在,尚未经发掘。
檀台及信宫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只留下了“临洺怀古”等几篇诗句:洺水沿洄晚不波,信宫废止有樵歌。谁人能说赵成侯,瞬息兴亡可奈何。
参考文献
(1)乾隆《邢台县志》徐景曾序语;
(2)光绪《邢台县志》731页馆舍;
(3)《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 北直六;
(4)《大清一統志》卷二十(第四部分)古迹;
(5)《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一古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