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凛冽的风,在车轮中渐渐运去,从昭通到曲靖,大山包的野性,九龙瀑布的磅礴,都成为旅途中的回忆。千年古城建水,那些时光窖藏的古韵,正缓缓向我们靠近。

第四天:建水古城
古城的清晨,在美食中唤醒。七年前,我们来建水旅游时,曾在当地一家有名的小吃店“味道临安”品尝过鲜香的草芽米线,时至今日,仍口齿留香。寻着记忆,在古城西门的城墙边,我们再一次遇见了“味道临安”。

晨光初露,高大的城门楼和树木的掩映下,小店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老板笑盈盈地招呼着各方的客人。多数食客都是熟客,也有不少前来打卡的游客,店外的招牌依旧醒目,彰显着老字号的知名度。

草芽米线、肠旺米线、小黄牛米线、猪脚肉米线、烤鸭米线等多种口味,价格从10-20元不等。取餐口的各种调料,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米粉不够,还可以自行添加。

在云南,米线是最不缺的美食,但只有在建水,才能品尝到草芽米线。草芽,建水独有的特色,是长在水里的草本植物,又叫象牙菜,淡淡的菜香味,甜脆爽口,除了用来煮米线,也是滇菜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小店里还有凉勺粉、烧豆腐、燕窝酥、建水烧馒、泡糕等美食,每一种小吃都有浓郁的建水特色,口感独特。

其中,烧豆腐的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十二年,至今已有620多年历史。随处可见的烧豆腐摊位,素不相识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更是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景观。

滚烫的米线在大碗里阵阵飘香,方寸的豆腐在炭火上滋滋作响,美味与舌尖碰撞,往事在脑海浮动。恍惚之中,被古城独特的气质牵引,我们开始了在建水的沉浸式地体验。

地处云南南部的建水,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下辖县,古称步头、巴甸,唐元和年间,南诏国建“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元设建水州,明改临安府,清乾隆时改建水县,有1200余年的建城史 。

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是中原文化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地区。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内有几十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之称。

漫步古城,随处可见,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雕工精美,青石板路上的市井烟火,生动演绎。

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的朝阳楼,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整体建筑没用一颗铁钉固定,全部用榫卯扣固,被称为“小天安门”,是建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建水自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清代又建立多个书院,有着深厚的儒学文化根基。建水文庙,始建于1285 年,是西南最大的孔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研究儒家文化及其辐射影响的重要文物建筑 。

历史上的建水,崇文重教,科举成绩斐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体现出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和文化的繁荣 。

鉴于七年前,我们已经领略过建水文庙的文脉气象,这一次,重点参观了临安府署和朱家花园。

庄严肃穆的临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历经明清两代6次增修扩建,沿用至清末民初,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滇南地区的繁荣与变迁。

工艺精湛的建筑,融合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格,青瓦灰墙、飞檐斗拱,木雕、石雕、彩绘等,体现出明清时期典型的官式建筑审美。

今天的临安府署,是建水古城的重要旅游景点,不时有知府巡街、知府断案沉浸式的表演活动,使游客得以深入了解古代知府审理案件的过程,以及建水的历史文化内涵。

位于建水翰林街16号的朱家花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假山、竹林、楼阁、戏台等一应俱全 ,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 。

朱家花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与北方建筑的恢宏,还吸纳了滇南少数民族的雕刻技法与装饰元素,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

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一绝,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都被栩栩如生地雕刻在梁柱、门窗之上,展示了精湛的建筑工艺和艺术水平。

1990年,建水县政府收回朱家花园后进行了整体维修,1998年被列为精品旅游项目后,又进行了全面修缮,重建了后花园。

2013年3月,朱家花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今,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

徜徉在建水古镇的街巷,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隧道。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几番改造过的古城,已经是全新的模样,记忆中的古城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提示着我去搜寻那些似曾相识的过往。

七年前,我曾在古城临安路339号的民居门口,有过一张留影,心里盘算,这一次,如果能找到它,再拍一张与当年场景相同的照片,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人热心地指引下,我找到了它。339号民居,静静地立在临安路上,门前的土路,已经被平整拓宽,陈旧斑驳的门头,历经修葺,焕发了新颜。

老宅内的住户,重复着生活的日常,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时间流逝,记忆凝固,古城悠久而深厚的文脉,跨越时空,却始终代代相传。

中午,在老字号“自兴烤鸭饭店”吃过午饭后,在古镇漫无目地地闲逛,随意走进了一家“俊韩柴窑”紫陶店,打算采购几件喜爱的茶具就离开。不想,从东北来建水经营多年的店主,能说会道,热情好客,除了令我们心甘情愿地下手采购外,更是相谈甚欢。

建水紫陶,是建水的另一张名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其烧制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水的制陶业发端于3500多年前,元明时期,产品就行销海内外,清代开始烧制紫陶,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制作工艺,光绪年间得以成熟。紫陶的原料,来自当地五彩山的五色陶土,经过揉泥、拉坯、雕刻、填泥、烧制等工序制成。

阴刻阳填的独特工艺,塑就了壶、杯、盆、碗等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紫陶器具。它们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将传统文化、书画艺术与制陶工艺完美结合,工艺精湛,造型优美。

建水紫陶含铁量高,成器的硬度高、强度大,表面有金属的质感,叩击时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因此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称 。

时光荏苒,众多的手艺人依然坚守着传统,使建水紫陶的技艺得以代代相传,更赋予了建水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建水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已接近3000家,辐射带动了上下游的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已经形成“陶旅、陶茶、陶咖、陶电”等多元化的产业链条。

在李老板的邀请下,我们坐在店门口品茗聊天,不知不觉,度过了一个下午的时光。恍然觉得,历史,在这里,不是陈列的旧物,而是生活的底色,建水的每一天,都生动如初,温柔如常,“慢”,似乎才是这座古城最奢侈的馈赠。

夜幕降临,永祯路上的建水紫陶街上空,纷纷亮起了灯,五颜六色,璀璨夺目,商业街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彰显着古城活力而时尚的另一面。

主街上聚集了数十家建水紫陶店,从茶具、家居摆件到文创产品,种类丰富,还有提供现场拉坯和刻花体验的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紫陶制作技艺的魅力。

众多美食摊位上,烧豆腐、建水烧烤、草芽米线、汽锅鸡、狮子糕等特色小吃,寿司、海鲜菠萝饭、时令水果、鲜榨果汁和水果捞等,不断挑拨着人们的味蕾。

第五天:建水双龙桥-团山民居-普洱市
清晨,在建水紫陶街上,我们找到了一家用大铜锅熬汤的清真米线店,同样是草芽米线,和头天的口味略微不同,但依然鲜美无比,带着舌尖的满足,我们车行十五分钟,到达了距离县城5公里处的双龙桥。

建水双龙桥,又叫十七孔桥,横跨在泸江与塌冲河的交汇处,长148米,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多孔连拱桥。

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有三孔,道光年间,续建了十四孔,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桥上有三座飞檐式的阁楼,楼内镂刻着花卉、鸟兽、游龙等精美的图案,工艺十分精湛。

双龙桥,承袭了中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将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堪称中国古桥梁中的佳作,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列为中国现存十余座大型石拱桥之一。2006年5月,它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去,双龙桥如长虹卧波,于水天一色之间,桥身倒映在水中,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犹如波浪连绵,高耸的楼阁,仿佛是湖面飘来的一艘大船,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走进阁楼,又见楼中有楼,檐外有檐,精雕细琢,美伦美奂。漫步桥上,如置身云端,看碧水蓝天,享清风拂面,如诗如醉,不禁为古人的勤劳智慧,折服和惊叹。

十公里的车程,20分钟时间,我们来到下一站-位于建水县西庄镇,距县城13公里的国家4A级景区,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团山村。

团山村,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明朝洪武年间,张氏族人自江西移居至此,与当地彝族和睦相处。清末,张氏族人因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回乡建盖豪宅,形成了如今所见的民居建筑群。

团山民居多为滇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组合体,融合了汉族青砖四合大院与彝族土掌房风格的建筑。院内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诗词书画琳琅满目,无一不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村内现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有15座,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占地面积18384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张家花园、张氏宗祠、皇恩府等12处民居建筑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团山民居被世界濒危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遗产保护名录”,它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的风貌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考察旧中国民营商业发迹史的最好实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

阳光漫过青瓦,六百年的老宅依然鲜活,木门轻声吱呀,风铃摇碎寂静,雕花的窗棂映着天光,古井的水面晃着云影,时光,仿佛在此处放慢了脚步。

石阶被磨得发亮,墙角野花自顾开放,老人们坐在门廊下闲话,孩童追着猫儿跑过巷弄,炊烟从某处袅袅升起,日子就这样不慌不忙地流淌。

告别建水,两天的时光,被紫陶的光泽拉长,古建深宅,锁住历史的烟霭,古城小巷,绽放出市井的生活,滋味百般。

建水,是旅程中一处温暖的驿站,用定格的时光、指尖的温度和舌尖的狂欢,诠释了什么是“生活”。

一路向南,经过4小时的车程,晚上9点左右,我们抵达了向往已久的普洱市。夜色下的茶马古镇,依然灯火辉煌,人头攒动的茶马食坊,我们在古城一家叫“马打滚”的美食中,解除了舟车劳顿的疲乏。

普洱,茶马古道的源头,我们的茶山探秘之旅,即将开启。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