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草如荫,鸟语花香。在厚如地毯的青草上,铺上一张野餐毯,随后再摆上各式各样的美食,一群人依次席地而坐,各自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美食,轮流说着开心的话题,大家一起其乐融融。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场景。野餐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价值释放的过程,野餐的重点不是餐,而是野,在野外,人会因为空间的广阔而身心放松。吃什么不是重点,跟谁吃,就着什么话题吃,这是野餐的主旨。
我错过了颐和园桃红柳绿的春天,我甚至都没在春天野餐过,因为以前到北京各大景点,我喜欢当独行客,后来陪着前女友逛,也没想过要野餐,大多是在家吃得饱饱的,然后进园子里转一圈,再回到家里大快朵颐一顿,一个休息日就这么愉快地度过去了。
尤其是今年开始,我中午节食,出门饿个肚子,更是节食的需要。早晨吃饱了出去,把肚子搞得空空地回家,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塑身方式,我一直在坚持着。
一大早起来,站在窗台往西眺望,穿过重重的塔吊,发现三山五园非常清晰,以前老觉得三山五园是个概念,可就在这一瞬间,感觉它们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美,心里顿生向往之心。
想着好久没去颐和园了,趁着天凉,觉得今天可以尝试一下。
吃完早饭后,动身之前,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可以去颐和园野餐一顿。这大热天,面对颐和园里乌泱泱的人,要想野餐,确实有些挑战。可我就是幻想着能找一个安静的所在,执上一罐啤酒,嚼着鸭翅或者鸡脚,那应该是至美享受。由是,趁着前女友找车扫码的间隙,我连忙钻进了路边的小店。
微风拂面半个小时,在树荫的遮蔽下,我们顺利地到达了北宫门。瞬间感觉今日情形跟往日不一样,因为人多,警察用隔离栏摆了有一公里长,北宫门排队入场的人一直到马路上,售票口的人还是拥挤不堪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人想进颐和园。
看到墙上的颐和园的英语翻译,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人多,颐和园的英文名叫“Summer Palace”,不是拼音成就的“YIheyuan”。这英国人也是鬼,他们百十年前,怎么就预测到颐和园夏天人多呢?当然,我也知道,英国人觉得颐和园是皇家的夏宫,那承德避暑山庄,怎么没译成这个呢。
排着长长的队进去,里面也是人挤人。因为带着很多吃的东西,且刚从家里吃完饭出来,现在就直接找地野餐,实在是没有胃口,由是,我们便从须弥灵境开始颐和园之行,一者是为了增加一些运动量,再者也是为了加速早餐的消化。
后来发现,这是不明智的举动,须弥灵境要登高,且最后一段要在乱石堆里穿行,这是非常不方便的路径,当然,也极不安全。好在我认真研究了香岩宗申之庙的斗拱,看出那是三斗三拱结构,这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再者重新感知了下面的法藏楼和宝华楼的规制,以及四座喇嘛塔的知识,这是参观后的收获。
到达智慧海,沿着山脊上的路一直往东,先前这条路非常幽静,今天,这里也是游人如织,能休息的亭台长凳,差不多都坐了人。经景福阁,一直下到谐趣园,这是一般游客不太光顾的所在,没想到,这里都坐满了人。好在我对谐趣园非常熟悉,我知道靠山的所在,一定是人迹罕至的。
找了背静处的长廊,只能顺势而坐,我还跟前女友开玩笑说,能有个桌子就好了。其实,我也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找草地是不可能的了,其实,我脑子也没有为自己设想草地,再者说,这么热的天气,即便有一块草地,我们也不敢坐下去。
我的野餐需求其实比较简单,找一个安静的所在,吃点自己喜欢的零食,罐一桶啤酒,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想着自己可有可无的心思,这就是最惬意的时刻。有酒有肉的时候,可以不说话,不图吃的有多过瘾,只图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状态。
斜眼看他世上人,举罐不语慰平生。这是非常好的状态,感觉时间停止了,思维停止了,一切都停止了。吹着后山凹里夹出来的微风,看着水边摆着各种姿势,穿着清代宫廷服饰的女子,说不准,她们曾经就是这个园子的主人。就是不知道乾隆皇帝及后来的帝王们,是否在我们这个角度欣赏过他本该亲近的人呢。
酒足饭饱之后,在长廊上再也坐不住了,我们立即起身奔赴十七孔桥,目的还是为了把野餐吃下去的能量给待谢掉,以便空出更多的间隙储存外出野餐时的欢愉。
在颐和园野餐的感觉真好,也算是跟皇亲国戚跨越时空一起搞了个茶歇,这样的快乐只有我这样善于联想的人才能得到。有人可能会笑话我,这哪是野餐,简直是在做白日梦呢。
别说,那还真是我平时午休的时间,不过,今天是真的在这儿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午。
香岩宗盛之庙内的横三世佛。
侧面的十八罗汉。
夏日谐趣园。
那个水沟边的石头上,竟然有慈禧的题字刻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