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区西南十公里,桃河南岸的狮脑山,是《山西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首批入选地名。这里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因其主峰形似雄狮昂首,故得名“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坐落在狮脑山顶。硝烟已散,游人如织,红色场馆升温,阳泉在用新名片向世人介绍着自己。
A
场景的感染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体验
百团大战纪念馆有一处数字化沉浸式展区——鏖战狮脑山。1940年8月20日晚,为掩护破袭正(定)太(原)铁路部队的顺利推进,八路军第129师385旅14团和769团奉命连夜占领狮脑山。山下的阳泉火车站是正太铁路咽喉,驻有日军片山独立混成第4旅团部步兵第15大队。21日至26日,八路军和日军在狮脑山鏖战六昼夜,成功掩护了阳泉以西的正太铁路破袭作战。
闪电、打雷、下雨、战斗机轰鸣、枪炮连发、号角吹响……观众闻声围过来,握紧拳头、屏住呼吸,仿佛在和八路军指战员并肩战斗,坚守那载入史册的艰难六昼夜。纪念馆主任石爱民向记者介绍,此处为沉浸式半景画多媒体演绎场景,它将半景画、地面塑型与数字媒体技术深度融合,通过高清激光投影机、全景声技术与智能播控系统的协同运作,构建起“声-光-电-影”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创了红色旅游“技术叙事”的新模式。
如果说百团大战纪念馆是用科技打造“沉浸”,那么,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则是用实物在“沉浸”。
阳泉市城区桥北街保晋巷内,两排平房,砖瓦建成。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这里曾是阳泉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机关的驻地。一千平方米出头的场地,复原了市委书记市长室、组织部、财粮科、机关报《翻身小报》编辑部等部门原貌。连接待室也是复原场地,门牌上写着“警卫队”。游客石师傅说起来很是得意:“我是阳泉本地人,这两天从外地来了十多个战友,我带他们刚从百团大战纪念馆下来,直接来这儿了,想带他们转转市区的红色文化景点。”
院子南边的围墙外,正太铁路上依旧有火车穿行。讲解员吴佳介绍,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从2021年4月开馆至今,讲解稿已经修订了四版,“以前主要是面向阳泉本地的党政机关单位,需要熟练准确地讲解。现在不同了,我们要面向的是全国乃至更广范围的游客,讲解需要在熟练准确的基础上宣传阳泉的红色文化”。这么个不起眼的小院子,为什么叫做中共创建第一城?正太铁路从前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场景勾起的故事,是讲解员要讲述给游客的关于阳泉的故事。
B
少年的感召确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百团大战纪念馆里,红领巾讲解员李紫瑶小朋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观众讲述发生在阳泉的故事。这天,她不那么紧张了。一拨又一拨观众,动辄上百人,一下子围到她跟前,她也能流利应对,先敬少先队礼,再娓娓道来。她动作连贯,讲述完整。成年人看到的是优秀可爱的少年;小孩子看到的,是同龄人的亲切。一天下来,红领巾讲解员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九千名观众讲述。
李紫瑶是阳泉市实验小学准四年级的学生,这是她成为红领巾讲解员后的第二次讲解。她讲的题目是“左权将军的家书”。“左权将军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百团大战中,左权将军的妻女返回延安,彼时女儿左太北尚未满百天……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壮烈牺牲……从百日分别到战地牺牲,左权将军给妻子刘志兰写了11封家书……‘志兰,北方的寒霜已浸透军衣,太行山的野柿子树红得让人想家’……”一张A4纸的讲解词,李紫瑶背了一天半。
她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在舞台上演讲,以为在纪念馆讲解也是那样,没想到是一二百人直接围着她,离她很近,她有点紧张。
的确是紧张了。李紫瑶第一次讲解是在三天前,她的妈妈说,当时一百多人围过来,李紫瑶一下就蒙了,最后一部分忘词,没发挥好,她在现场就哭了。周围的观众、媒体的叔叔阿姨都安慰她、鼓励她。那天下午,李紫瑶没出家门,妈妈收集了左权将军的文字、视频资料,帮她一起熟悉讲解词,把稿件顺了一遍又一遍。
记者问李紫瑶知不知道什么是家书。她说,家书就是写给家人的信。或许,讲解词里很多内容是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理解的,但她的背诵、记忆、讲解,无疑是给那段历史的一封信,一封传承红色文化的信。这封信会留在她心里,感召她的同学。当有一天,她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这封信会让更多人认识她的家乡阳泉。
百团大战纪念馆已累计锻炼了5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
C
观众的提问传播红色文化好契机
今年夏天,阳泉红色文化场馆参观人数爆发式增长,狮脑山上的游客是从前的5倍之多。开馆前半小时,山上的停车场已经有人在维护秩序了,单行道指引牌,上山线路牌,下山方向牌,停车指示牌,一应俱全。广场上设立的文创小集市,免费发放阳泉市手绘旅游地图,开馆后一小时就被领取完毕,供不应求。工作人员无奈地摊开双手说:“今天准备的量不小呢,还是不够,实在是抱歉……”
石爱民介绍,游客想要了解阳泉,想要知道这座山有何特别之处,总有观众问“百团大战纪念馆为什么要建在狮脑山上”?而这个问题,正是向游客推介狮脑山的好契机。首先,当然要讲战略地位,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任务是破袭日军交通线,阳泉处于正太铁路中段,狮脑山是阳泉制高点,狮脑山六昼夜的战斗,使全长243公里的正太铁路陷入瘫痪。同时,历任阳泉市委市政府秉持着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追寻和传承,提出并建立了这处永久性的纪念场所,而且,纪念馆需选址在发生过战斗的地方。可以说,站在狮脑山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这里是发生过百团大战的地方。这座山,这个地名,就是阳泉红色文化的一个见证。
1940年8月,为粉碎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阳泉,正是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全国唯一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纪念馆坐落于阳泉市郊区的狮脑山上。狮脑山路重新翻修了,路面有红、黄、蓝三色条纹。从沉沦走向荣光,从挫折走向复兴,这路上走过的每一个脚步,每一个车轮都在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阳泉的红色文化,传承着伟大的抗战精神。 记者 赵璨/文 王慧镌/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