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井村出来,打了一辆出租车,出租司机挺爱聊天,我问他什么地方好玩儿,他说小河直街。“听人劝,吃饱饭”,那就去小河直街走走。
小河直街,一河两街,白墙黛瓦,极少修饰。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浓浓的烟火气,让人穿越到旧时的杭城。
服装店、甜品店、照相馆、咖啡馆、茶馆……店铺一个挨一个。店招各具特色,或庄重或活泼,大都充满文艺气息。一家旧书店里摆放着早年间出版的诗歌集、散文集,广告词却新潮得很,以强烈的视觉反差吸引行人的注意力。要说数量最多的,还是以服装租赁为主的汉服馆、旗袍馆,店内服装琳琅满目,人流如织;旁边通常有提供妆造服务的小店,不同的衣服,自然要搭配不同的妆造,才能拍出美美的照片。
行前没做攻略,便信步游览,走到哪儿算哪儿。中段西侧有一家方增昌酱园,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门脸儿不小,白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酱”字。走进去,里面不仅摆着传统酱菜,还有黄豆酱、牛肉酱等酱料。可我最感兴趣的,是手工酿造的古法酱油,有的适合红烧,有的适合凉拌,还有一种白酱油,适合烹制清爽不着色的菜肴。
走出酱园,品尝了名小吃“葱包桧”。将油条和葱叶包在面皮里,入锅煎制,待双面煎熟,抹上酱料,外皮酥脆,内里咸香,别具风味。葱包桧不仅是一道小吃,还承载了民间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体现了老百姓对南宋奸臣秦桧的痛恨。
葱包桧终归是小吃,不能果腹。询问之下,来到一家名为“老桥头”的面馆。
面馆不大,仅四五张木桌,室内不让吸烟,“吸烟,请移步室外”。看了看墙上的铜牌,方知这家店原来是“板凳面馆”,因城市改造迁至现址。老桥头面馆被收录在《食在杭州:杭州的面》一书中,前一天到清河坊的“南宋书房”,身为“面食爱好者”的我刚好看过这本书,印象深刻。
地上有一桶鳝鱼,并无想象中那么粗,我问:“这是养殖的吗?”老板娘答道:“放心吧,都是今天钓的,野生的。”菜牌上的价格一目了然,点一碗虾爆鳝面,五十元。
老桥头面馆有四十年的历史了,两代人接续经营。改革开放后,全国有一批民营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家面馆就是其中之一。
在店里等餐时,见一位老者忙前忙后,原来他就是“退居二线”的老板,今年七十六岁了。老者对我说,四十年前,他和夫人一起开了这家小面馆,那时叫“板凳面”。如今,儿子和儿媳负责日常经营,孙子刚刚大学毕业,还不想“接班”。
何为“板凳面”?1985年面馆开业的时候,人气火爆,苦于店面狭小,无法容纳更多食客,一到用餐高峰期,只得把凳子摆到店外;人坐在小凳子上,将面碗放在高凳子上,所以有“板凳面”之称。老者的儿媳说:“当年用的食材好,量也足,一碗面只收一角多,物美价廉,吸引了八方食客。那会儿还要粮票,收了粮票,再到粮店买面。1986年,店里添置了吊扇,环境有所改善;1987年,又添置了一台冰箱,食材的新鲜度得到保证……这些历史,年轻人很难理解了。”
时过境迁,“板凳面”的场景已凝结成历史的旧影,“板凳面”这个称谓却保留下来,与杭州人口中的“面馆越破越好吃”互为印证。如今的老桥头面馆仍然沿袭老店传统,像大排面,大排在老汤里小火焖煮,一碗面给两块,分量确实足。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所致,食客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中午,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也最大程度控制了开支。
虾爆鳝面端上来了,用料实实在在。见邻桌都是附近的住户,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吧。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