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婕
韩国游客带着父母游览张家界的奇峰秀水,美国夫妇与孩子在丽江制作纳西点心——如今,“拖家带口”来中国旅行成了新潮流。外国游客愿意把全家最放松、最珍贵的假期时光放在中国,说到底,是对这里安全、包容和烟火气的信任。这股热潮远非简单的旅游形式变化,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与世界互动方式的深刻转变。
从前外国游客来中国,多是跟着团队走固定路线,目光集中在长城、兵马俑这类标志性文化符号上。这些方式自有价值,却难免带着些“走马观花”的距离感。但“家庭游”不同,它不是“一群人的集体观光”,而是“一家人的生活延伸”,从而自带“生活化”的穿透力。看美景、尝美食,体验“买买买”的乐趣……这些“接地气”的转变背后,是对“真实中国”的欣赏。他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被精心布置的景点,更是能伸手触摸的日常。
这样的转向能顺利发生,离不开我国旅游供给端的悄然升级。若说过去的服务多为“通用款”,那么如今则是“定制化的贴心”:“家庭友好”成了关键词,酒店儿童床、餐厅宝宝椅等细节让人心生暖意,不少景点还专门推出了家庭体验项目。再加上免签、“即买即退”等政策便利,“举家游中国”早已不是麻烦事。这也恰恰说明,中国入境游已从单纯“靠新奇感吸引”转向“靠安全感、便利感、亲切感留客”阶段。
入境“家庭游”的热潮珍贵在哪?在于它让中外交流换了种模样。从前可能是“隔窗观望”,如今成了“端碗闲聊”。中国旅游的吸引力,早已不止于山川之美、文化之韵,更在于生活之暖、人心之近。唯有这样更近距离的接触,不同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相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